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发展是伴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并非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新生儿。文章从宏观审慎监管对现有的理论的挑战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外部性视角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并从金融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的视角讨论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以期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最优稳态,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我国企业的二元特征,考虑政府债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包括家庭、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部门、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六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不同情形下技术冲击和金融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非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经济系统的稳定,加入宏观审慎管理可以改善金融体系;受到金融冲击时,则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配合实施,以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实现经济和金融的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应该相互配合,以应对不同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发展最快、也最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之一。一个时期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人们多从微观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讨论,却很少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和关注资产证券化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前,并行推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是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但理论和实务界对于如何具体实践宏观审慎监管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有效践行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与科学引领银行业加快战略转型是逻辑兼容的。监管部门只有加强转型引领,督促银行机构从强化宏观审慎经营出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才能帮助中国银行业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顺利完成转型之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起源、发展、演变和前沿等不同角度系统梳理和评价了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和代表的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规则。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2—2012年中国11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GMM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超效率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样本银行的超效率水平逐年提高且差异不大,超效率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商业银行的超效率均呈现负向关系且影响显著;风险承担因素对银行超效率的测量十分重要,并且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的银行超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应在宏观层面审慎监管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宏观税负是反映政府经济规模及政府干预市场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宏观税负之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过高的宏观税负不利于经济增长,并针对我国目前预算内的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但实际宏观税负却比较沉重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来源入手,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工具类别和内容。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需要注重与已有金融监管政策的衔接连贯。中国需立足国情、全面学习,尽快推行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中国举国哀悼。痛定思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们对灾害进行经济学认识的紧迫需求。灾害经济学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借鉴国际经验,对灾害经济学本身以及与灾害相关的基本经济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0%左右,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原因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的要素动因、制度动因、需求动因以及其他角度,对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单纯的微观金融监管制度,即应适时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致力于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除了遏制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体系内在亲周期性之外,还应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但目前理论界对工具有效性的评价明显不足。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重点应定位于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相关问题方面,突出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小城镇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研究小城镇的增长机制,对于辽宁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小城镇的增长类型、增长方式等角度探讨了辽宁省小城镇增长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译文 《西部金融》2014,(4):75-80,93
发表在国际清算银行(BIS)2013年一季度《中央银行国际期刊》上的"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对策"一文,通过分析在开放经济DSGE模型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在发生引起资本流入的金融冲击时,宏观审慎措施作为货币政策有效补充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彰显,同时,在"最优简单规则"下,宏观审慎措施可以改善社会福利。此外,本文还认为若要将宏观审慎工具作为单独政策工具,汇率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经济学的基础上,借助于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可以得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教育规模的扩大即高校扩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呢因此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高校扩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典型的金融创新———个人住房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实证分析,以进一步丰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18.
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基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视角,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演变的特征事实,并运用多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暂时性增加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其影响是正向的;CPI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长远来看,保持物价稳定、建立新的消费热点则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典型的金融创新--个人住房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实证分析,以进一步丰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构建损失函数,基于信贷传导途径探讨不同类型外部冲击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认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确定性关系。宏观审慎政策无法替代货币政策,但在一些情形下可作为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当出现技术冲击时,严格遵循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最优的;当出现金融或房价冲击时,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合作能取得最优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