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雪侠 《西部人》2004,(4):44
九婆住在背街的一座四层旧楼里.10年前刚搬进来的时候,楼还是新的,她和丈夫住一个房间,女儿自己住一间,大学毕业以后女儿搬出去了,那房间就空了下来,平常用来堆放杂物.5年前,丈夫退休回家,九婆突然宣布与丈夫分居,搬了出来,住到了原来女儿的房里去.一起睡了几十年的夫妻,突然之间连话也没有了,除了非说不可的话,她和丈夫有时一个星期连一句话也说不上.   ……  相似文献   

2.
正公婆和父母都是年纪"奔六"的老农民工,他们身上有着中国农民工特有的气质。一闲下来就心慌,一不赚钱就着急我公婆是地地道道的老漂,在广州打工近20年。公婆与两个儿子租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公婆原先在广州搞建筑,后来年纪大了就搞装修。婆婆腿脚不  相似文献   

3.
我叫吴立珍,原是江苏句容市华阳印刷厂的厂长,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我与三儿媳共同经营一家小饭店,全家11口人,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谓是小康之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9月6日下午,我那在句容市粮食储运公司工作的三儿子赵晓青,突然被市检察院抓走,并以“贪污公款”的名义被判刑五年。此事,犹如晴天霹雳把我们全家的安宁一下打破了。让我甚感惊讶的是,  相似文献   

4.
正9月1日下午,在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初见虞水晶,很难相信她已经96岁高龄。从她那一头被梳理得一丝不乱的银发,就能看出虞水晶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她衣着得体,精神矍铄,跟记者对话时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聊到开心的地方,甚至即兴唱了一段完整的《红梅赞》,让人不禁竖起大拇指。虞水晶在养老院住了15年。"2003年,我老伴因为中风离世,当时儿子儿媳想让我跟他们一起住。但退休前我在社区是干调解工作的,知道婆媳同住容易引发矛盾,而我也不想给儿子儿媳添太多麻烦,于是2年后就搬进了养老院。"虞水晶说。一开始她住在闻裕顺福利院,后来又搬到了三市养怡院。2014年,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是内乡县湍东镇农民。1997年春,我23岁那年,经人介绍与同乡25岁的张某相识恋爱,当年冬举行婚礼,次年生一女儿。婚礼前,我知道结婚一定要登记,但去乡政府登记那天,恰巧民政助理外出开会没在政府上班,故没办成(登记),嗣后一直因农活缠身,加之又成了孩子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2014,(11):82-83
10月12日,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2014年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上获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10月13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7.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程奶奶今年65岁,是一名国企退休员工,老伴几年前去世,儿子在国外工作,女儿住在离家十多公里的北京南城。程奶奶一心想找家合适的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但四年来,她一次次考察、一次次体验、一次次失望。原因在于,数量有限的公立养老院  相似文献   

8.
亓仲彬住在村外靠近公路的地方。与同村的其他农户一样,他的正房是五间瓦房,西面是三间平房,所不同的是,院子里停着亓仲彬的私家轿车,与院落相通往东是一溜养牛棚,里面有他的60多头奶牛。亓仲彬是莱芜市最大的个体奶牛养殖户,他也是莱芜市莱城区杨庄“绿原奶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他的家里,亓仲彬专门留出一大间房子作为协会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一天中午,章金如老大娘外出回家,立即发现电视机、座钟、呢子大衣以及其它高档衣物,一起被人抢走了。她立即找来前房儿女商量对策,谁抢走是不言已知的,问题是怎样抢回来。老大娘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丈夫死后,多年守寡。前几年才与雷德胜老汉结婚。但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10.
易粪而食,简简单单四个字,包含了这个国度多少惊心动魄、忍辱负重和无可奈何最近,媒体纷纷指向云南昭通抗8级地震房被风吹倒事件,显然,抗8级地震房被风吹倒,是因为房子偷工减料,成为豆腐渣工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项目负责人回应说地震房被风吹倒是正常情况,村民入住没有危险。这种荒谬绝伦的事情在中国还要上演多少次?这不禁让我想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提出的"易粪而食",意思是说,每种食品的生产者对自己所制  相似文献   

11.
正尽管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公租房里,尽管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102岁的刘善祥依然是鄞州区整个首南街道最幸福的老人之一。9年前,他的老伴去世后,7个子女几乎每天都来探望他。3年前,探望又升级为每人每周来陪伴他一天。在这3年的2万多个小时里,他无时无刻不在子女的精心照料下。这样的照料比住大屋豪宅、享山珍海味、子女有出息更让人艳羡。刘善祥是鄞州区首南街道傅家村人。70多年前,他与妻子相识相知相恋,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一共养育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  相似文献   

12.
《环球财经》2010,(9):28-29
特谢拉一家三代同堂住在埃尔多拉多的三间陋室里。埃尔多拉多是南美洲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的贫民区。家族中女性家长名叫玛丽亚,她有六个女儿,大女儿玛丽娜有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和一个婴儿。和很多贫民窟家庭一样,家庭暴力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们。不过几年前,他们受到巴西家庭救助计划基金的帮助,这个基金为母亲们承担一小部分子女教育和医疗检查费用,前提是孩子必须去上学,于是玛丽亚没有让孩子们去打工,送他们去上了学。  相似文献   

13.
余勇 《广东大经贸》2007,(12):37-37
今年8月8日的早上,一个新西兰人13岁的女儿开着了暖器,而穿着中国制睡衣的小儿子就站在暖气旁边,结果小儿子穿的中国睡衣立马燃烧了起来,差点酿成惨剧。几天后,新西兰国家电视三台的黄金消费栏目《目标》抓住了这一“爆料新闻”,将一些中国产的毛料、棉制服装送去抽检,结果发现其甲醛含量严重超出了世卫组织标准,其中更有一些面料的甲醛含量超过了国际标准的900倍。  相似文献   

14.
住房:申请公房弄虚作假可判监禁 新加坡85%的人住在政府组屋,而且组屋以90平方米的三房一厅等大户型居多,住满5年就有完整的产权,价格最多比商品房低7成。与香港公共租屋狭小的格局不同,新加坡政府组屋虽然也有33平方米的一房组屋,但很少。政府组屋的格局1房、2房、3房、4房、5房到6房都有,而积则从33平方米到130平方米不等,  相似文献   

15.
谋得幸福是生活的基本主题,这种幸福无比丰富,但对老伍夫妻来说,幸福的全部含义就是让自己能够活着:从昨天到今天,从今天到明天他们能够在贵州的乌蒙山丛一处半山腰茅屋里不至于饿死,六几年的一天,他们的孪生儿子伍昌文、伍昌龙同一时刻降临同一屋檐下,从这时起,老伍夫妻又添了新愁:养不起儿子。他们满山转,不放过山谷间每一处可播谷的泥土,即便这样,在近二十年中很多时候,兄弟俩的肠胃只有“折耳根”在填充着,兄弟俩长大了,他们的父母老了,轮到这孪生俩发愁:像父母一样在这种开门见山之地呆下去,他们除了养不起父母,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06,(10):74-82
他们并非苗族,却一度被称作“凤头苗”。他们是地道的汉人,却被汉族人视为异类。他们就是生活在贵州安顺、平坝一带以“老汉人”自称的屯堡人,其真实的身份为明王朝遗民。历史的误判往往情有可原。因为,谁又能身着古代的衣裳,梳着古人的发式六百年不变?谁又能操着古老的乡音六百年不改?是什么原因使屯堡的妇女们穿着六百年前时髦的江淮汉装,梳着当年高贵的汉人发髻行走在贵州今天的街道上?又是什么样的坚持让他们至今住在深山密林间的古老四合院里,用六百年前的家乡话唠着家常?  相似文献   

17.
李光禄 《东北之窗》2013,(15):95-95
姥爷名叫刘冠章,上世纪40年代闯关东来到大连。那时候出外逃生的人家都很穷,大都是卖掉自家的老宅子或种粮的地做盘缠。我姥爷哥五个,分家后有正房五间、厢房三间,当时的分房协议是找村里识字的人给写的,一式五份各自存放。而这次为了逃荒卖掉自家三间厢房和四亩地,则没有文书,按照当时的习俗找几个证明人  相似文献   

18.
<正>连片的基地里绿意盎然,盛夏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生机。在余姚三七市镇石布村,2010年成立的悠悠农场经营着6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水果、蔬菜。去年,悠悠农场的产值已达到了600余万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这让53岁的农场主叶卫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儿子跑销售,儿媳管财务,老婆负责后勤,我来看地,全家人都一心扑在农场上。今后,我和儿子打算发展休闲旅游业,在3年内逐渐建立和完善农场娱乐配套设施,形成吃住玩农家乐一条龙。"  相似文献   

19.
一 夫妻财产制度亦称婚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内容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所得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财产责任问题.我国1980年<婚姻法>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婚姻法仅对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对于夫妻共有财产的范围、夫妻财产的管理、约定财产制的程序等方面都缺乏具体规定,从而造成操作实践中的困难,虽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对夫妻财产处理作出过几个相关的司法解释,但这毕竟不是立法规定.今年的婚姻法修正案(草案)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周惠惠的女儿今年10岁,在海曙区外国语学校读四年级。由于夫妻二人工作比较忙,双方父母又不在身边,她只好请校外托管机构接送、照看孩子。今年暑假,她收到了学校开展托管服务的通知,了解过后她第一时间就给女儿报了名。"校外托管机构每月要1200元,现在学校托管每月只需100元,同样是照看孩子写作业,一个多月下来,我觉得100元的服务与1200元的服务差不多。"周惠惠说。"放学了,孩子谁接送?谁照管?"一直以来,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匹配,让"三点半难题"成为不少家庭的烦恼。今年初,宁波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