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已影响到马来西亚的各行各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出现快速下滑趋势,各实体经济部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金融危机中,政府出台了两项振兴经济计划,终使经济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中国金融形势与亚洲金融危机前亚洲国家金融形势的比较分析 1.消费价格指数(CPI)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情况,通常用来观察通货膨胀的水平.我们选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和泰国这5个国家金融危机前10年的相关教据与中国近1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亚洲5国的CPI指数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CPI超过5%的增幅,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货币大幅贬值.  相似文献   

3.
亚洲一些国家金融危机对我省金融的影响与对策□张伟陈文英林芳陈晖去年7月以来,亚洲一些国家爆发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等国家在保持了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始料不及地发生国际支付困难、货币大幅度贬值、金融机构倒闭...  相似文献   

4.
消费信贷——新的信贷增长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世界经济形势不同程度地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及西方主要经济大国相继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以期刺激消费和投资。我们知道在经济增长三要素出口、消费和投资中,当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的条件下,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消费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盟国家外资投资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东盟组织的成员已经包括了东南亚地区的十个国家,本文选择了其中完整地经历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时期、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时期、经济复苏时期等经济发展阶段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亚西、菲律宾,论述它们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外资投资发展趋势、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的宏观背景下,本文对东盟四国汽车市场进行详细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分析.东盟4个创始国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汽车大规模普及阶段,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泰国取代马来西亚迅速成长为东盟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趋势引发我们对国民车和进口替代汽车产业政策的反思;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东盟第三大汽车市场,市场增长稳定;菲律宾是东盟唯一在零配件产业具备出口竞争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2000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扭转了近两年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GDP的增长率由1997年的7.1%,提升为增长8%,引世入瞩目,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加快,社会需求进一步回升,结构调整稳定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财政税收大幅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国民经济正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冲击。目前,冲击的影响已经显现并逐渐蔓延。在当前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环境下,降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胀预期,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快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发挥金融对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应该作为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本课题以沧州市作为实证,对消费信贷与消费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金融风险,并探讨内、外部风险演变为金融危机的机制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符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然后选取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金融发展、国际收支和全球经济状况的指标,并使用中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亚洲六国宏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信贷规模与GDP的比率、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的比率、实际产出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对防范我国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而且我国经济现存的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积极财政政策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使中国出口增长减缓,出口增幅下降,实际利用外资下滑,引发国内投资下降和消费需求减少并进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冲击。在国内外双重紧缩性因素使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为避免经济增长陷入收缩期,中央决定实施以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社会消费和扩大出口潜力。  相似文献   

11.
赵心刚 《时代金融》2013,(5):154-155
消费金融在现阶段的金融和经济学中处于知识前沿,消费金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金融业务,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偏重投资和出口而忽视消费的作用。消费金融日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对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围绕着消费金融的概念、功能、范围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孙立芳 《金融论坛》2000,5(8):58-61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对东亚四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金融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了防范和摆脱金融危机,东亚各国纷纷对本国金融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克服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欧美金融业的购并浪潮相比,东亚四国的金融购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政府积极参与购并活动、金融购并以同业合并为主、合并类型多属收购性质、金融业重组和企业重组同步进行等;同时,东亚国家在历史习惯、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条件等方面与我国有众多类似之处.深入了解各国金融业的购并重组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柏晶伟 《金融博览》2004,(11):54-54
亚 洲开发银行在 9月 2 2日发布的《2 0 0 4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中指出 ,由于出口增长强劲 ,消费和投资也有所复苏 ,亚洲发展中国家 2 0 0 4年的整体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 7% ,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实现的最快增长 ,超过了 2 0 0 3年6 5 %的增幅。亚行预计 ,2  相似文献   

14.
协调发展     
《武汉金融》2004,(3):1-1
据专家分析,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出口、工业和金融等指标增速均为近年来最高。去年,我国GDP增长9.1%,创下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人均GDP也首次迈过1000美元的重要门槛。  相似文献   

15.
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使中国出口增长减缓,出口增幅下降,实际利用外资下滑,引发国内投资下降和消费需求减少并进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冲击。在国内外双重紧缩性因素造成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为避免经济增长陷入收缩期,中央决定实施以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6.
邱峰 《青海金融》2013,(11):9-13
随着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边际效用的下滑,消费地位日益凸显,消费金融将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消费金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受诸多因素制约,消费金融对挖掘消费潜力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前,应积极引导消费金融的发展,从多个层面予以突破,使消费金融成为撬动内需的有力支点,最终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张淳 《新金融》1991,(9):41-43
80年代以来,在经济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策略推动下,亚洲“四小”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证券市场及相关行业得到了很快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该地区经济的崛起,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本国、本地经济的发展,走上“外贸、金融”双重牵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不确定性一直以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经济和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对于不确定性的波动性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08年金融危机后才引起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如何构建不确定性的宏微观指标和综合代理变量,并分析不确定性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波动性特征及内在原因,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不确定性对于经济增长、消费、企业投资的经济效应以及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讨论了国外学术界关于不确定性的衡量指标、不确定性的逆周期特征以及不确定性对宏观变量经济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大幅下降,包括出口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而同时竞争、信用和资本积累导致了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不断增加的证据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贸易依存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函数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及出口等变量影响形成,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影响投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