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在简单介绍影响陕北民歌因素后,结合接受美学的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性以及环境因素这三个角度去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在做陕北民歌的英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译者、读者等因素,而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研究陕北民歌,需准确传达出其所蕴含的意义。由此,通过接受美学视角研究陕北民歌的英译,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关注到这项事业中来,更好地传播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其愁情词始终以女性视角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即闺中少妇之幽怨美、颠沛流离之哀怨美、殷殷思乡之凄怨美。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接受美学思想指导下,汉语散文英译翻译研究的中心应是目的语读者。要使读者成功地欣赏到散文译文的美学效果,译者应该对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需求、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特征方面进行关照.从而使读者能够能动性地接受译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就其内容而言,词人在词作中反映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她的不同情怀。但纵观其词,我们发现,“愁”可以说是李清照词一个突出主题。本文从其人生经历、词作内容及其意境方面着手,试着分析李词中的忧患意识及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在李清照现存词作中,其写愁的词篇历来被认为最能体现其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然而,女词人的思想情感并不只是愁,本文即针对易安词来论述女词人所描述的乐,并从女词人的早期成长环境、她的第一次婚姻状况、词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来探讨李清照词中“乐”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情态、美学、文化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的英译版本比读、赏析,是对欣赏典籍英译的新颖切入点,读者可以体会到诗词翻译中译入语中情感忠实的重要性、美感传递的重要性、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中国需要不同风格的翻译家,他们都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于诗、词、文,李清照有独特的见解,她的诗文多是表现激昂的爱国热情,而对于词,只是能表现个人的情感,所以她主观上把词与诗文分开.关于李清照词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南渡后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篇.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除了在词中表现出闺怨闲愁的一面之外,还另有爱国的一面.她在<打马赋>中典中见喻,典中见论,典中见刺,体现了她力主抗金,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她的特定经历,决定了她诗词的内容;同时,她所持的词文分野,"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观点,决定了她的词反映夫妻感情,诗文则反映爱国情怀的不同倾向.所以,李清照是以诗明志,作赋抒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代词宗的李清照的词题材很广泛,不只有愁情词,还有闺情词、咏史词、题花词、农事词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作品中还保存了宋代很多的风俗,透过这些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婉约词风代表的李清照,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提升和拓展了词的审美品格,创作了不同形态的“美”,有清新素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如玉连环、如转丸珠的流动美;含蓄幽折、意与景谐的浑融美;凄清寂寥、忧愁怨悱的“悲慨”美。在审美的词文里倾诉着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历程。本人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探讨其不同形态的“美”。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三美论”原则,结合有关昭君题材诗词英译的实例分析,发现“三美论”视域下的昭君题材诗词英译均注重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而且译者在英译昭君题材诗词时还特别注重塑造昭君的形象美。“三美论”原则不仅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理论参考和美学标准,也能指导和帮助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坛,大家名家辈出,但能载入史册留芳后世的女性作家却屈指可数,而李清照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本文试图对李清照词学创作实践的探索,揭示其独步词坛,雄视侪辈的艺术功力和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词典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指出了《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在配套词的收词平衡和英译统一等方面的美中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词典修订建议。希望修订再版时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一些《标准汉语教程》中由于翻译不当出现的错句,力图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角度对这种错误翻译的现象认真分析,从而求得能对词汇表中的词有更准确的英译。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试图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实现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接受美学有深远的哲学渊源,但是它所提出几个论断和核心概念却很值得商榷。总体上来看,接受关学有三个失误:其一,它将对艺术品的欣赏等同于对自在物的欣赏;其二,它认为阅读能够决定意义;其三,它将个别误认为普遍,犯了一个理论决策上的错误。接受美学的“有知识的读者”、“暗隐的读者”和“召唤结构”等概念均指向文本,而与所谓读者的接受关系甚微。因此,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所期待的新意。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信息的载体,承担着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交流的重要责任,而翻译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不可或缺。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少译者发现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译过程中,中国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得整个翻译工作困难重重。本文意在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以及历史性五个翻译特性出发,通过对文学作品以及习惯表达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特性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是中国词坛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她不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而且敢于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具有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李清照词里所塑造和表现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成为中国词坛上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以花自喻,写了很多梅花词,在《漱玉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流于笔端,融于词中,或直抒胸臆,或借梅悼亡,或托梅言志。词如其人,本文试图从她三个时期的咏梅词作中,分析她作品所寄寓的身世之感,解读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面子及对面子的理解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理论,本文分析《围城》英译中"面子"的翻译,探讨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这类词的翻译应该本着传达原语的文化气质,分别采用直译、意译、释义等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