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红霞 《金卡工程》2010,14(9):50-51
我国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诸多局限,本文对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行原因分析,从建立健全土地征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配置行政权与司法权、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对策,以此为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柳国勇 《金卡工程》2010,14(3):42-43
本文从对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入手,通过部分典型案例分析和国内外相关的理论论证,对我国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现状、救济途径进行了梳理,对颇有争议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因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受教育权的普通司法救济途径并不存在太多争议,但在宪法司法救济方面有不少问题,不仅理论上不得统一,司法实践也因此难得顺畅进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途径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邵曾 《金卡工程》2009,13(12):27-28
证据司法认定的程序救济是保证程序公正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践中,司法者却往往对其忽视。证据的司法认定的程序救济分为庭审程序救济,上诉程序的救济、审判监督程序的救济来保障程序的公正。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救济途径规定不明确,但是行政强制的执行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因此,结合国外的立法经验,确定我国行政强制执行责任主体,然后采用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完善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救济制度,明确救济责任主体,对行政强制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行政强制执行救济的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5.
杨柳青 《金卡工程》2010,14(9):109-109
为保障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各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司法救济制度,主要有普通法院诉讼模式和宪法法院诉讼模式。由于政治体制和司法传统的不同,这两种救济模式在救济途径、实施救济的法院、救济的适用程序等也不一样,并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6.
王娟  黄燕璇 《金卡工程》2010,14(3):57-58
行政征用制度是各国出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行政调控措施,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法律调整、政府职能、公众权利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广大土地使用权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规范行政征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目前司法和理论界有关行政征用制度的概念、特征的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推行行政法治、保护相对人正当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和膨胀等问题,重新思考我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对目前我国构建行政征用司法救济机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行政合同是一种新的行政手段,我国尚没有建立起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救济制度。行政合同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作用,需要建立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纠纷解决制度。行政合同的司法外救济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修改行政复议制度,尽快建立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途径是将行政合同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并建立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特殊的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8.
刘慧婷 《金卡工程》2008,12(9):52-52
救济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关于价格听证制度的研究多数是探讨完善听证程序本身,而少有关注救济制度的文章.目前我国价格听证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救济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软弱无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制定统一的价格听证规则规范,并将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将价格听证的救济有效纳入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中.  相似文献   

9.
民法领域中,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发展已相当完善,司法适用比比皆是。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第三人1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司法案例可谓凤毛麟角。本文作者认为,政府采购缔约过失责任2在降低政府采购第三人的权利救济成本、获得赔偿、保证政府采购程序健康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司法实践中,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对其适用,需同时具备五个要件。当发生第三人救济途径竞合的情况,作为"经济人"的政府采购第三人,能够选择对自身最有力的救济途径,法律没有必要去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0.
李建兵 《金卡工程》2010,14(11):111-111
自国家公诉制度建立以来,不论法学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一直都以刑事被告人权利救济作为研究的主题,极少从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的角度进行考察。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被害人学的兴起和人权保护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对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才逐渐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方面的缺失,已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探讨。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设计,对建立我国相应的制度必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支元  敖利志 《金卡工程》2010,14(4):37-38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岗位增长缓慢,高校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共识。现行立法对于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主要是一些实体性规定,实施规程和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甚至缺失,导致诉诸法律程序时缺乏可操作性,形成对该救济权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法律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税务行政救济制度在对纳税人诉权的保护、举证责任、调解与和解、税务行政复议机构和税务行政诉讼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客观上阻碍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十三五"期间,结合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和即将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障和救济纳税人受到侵害的权利,以贯彻落实税法中的纳税人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13.
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是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类型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对其均有规定,我国2007年《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作为修改的重点,其增设了对程序事项的救济,但仍有诸多不够详尽、完善之处。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实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民事执行救济落实得不到位。为此,本文在探讨了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现状和不足之后,提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完善设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作为国际贸易主要支付方式的信用证,在当今世界的贸易往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利用信用证的欺诈活动也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经贸秩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信用证欺诈的救济制度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必须加快我国信用证欺诈司法救济制度建设,以有效保护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征收农村土地,在这一过程中支付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征收工作的关键一环,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土地征收补偿的完成带来了许多问题。从保护农民权益的角度出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应结合地方具体情况,使农民参与决策,拓宽信息渠道与救济途径,确保农民可以获取充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有关刑事侦查权的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在赋予侦查机关侦查权力的同时,并没有规定相应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至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因违法侦查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严重后果,其后又未能给予权利受害者以及时充分的司法救济。当前在刑事侦查程序中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已成为刑事司法改革理论研究的主流呼声。为此,在我国现有法治框架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它初步构建了质疑与投诉的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政府采购法》设专章就供应商的质疑与投诉以及申请复议或诉诸司法救济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政府采购法》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务,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陷,相应的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从中不难看出,有关法律关系的定位值得商榷,法律责任承担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闫海  王刚 《中国保险》2013,(7):42-46
公民享有接受法律救济的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诉讼救济是当事人消耗一定时间、金钱购买法院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司法裁决,但是这种司法裁决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作为一种昂贵的高成本消费,  相似文献   

19.
刘利雯 《中国外资》2012,(5):220-221
我国信访制度伴随集权文化已在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下运行了数十年,在理论与实践的纷争中蹒跚而行,其所承载的法治与司法精神也随着相关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信访制度深厚的历史背景与现行的依法治国理念相互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纠纷解决体系。在法治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整合现有的信访与司法体系,将信访制度的改革同社会体制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信访制度与其他权利救济制度的合理分工,畅通信访渠道,才能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独立性和国家政治权威。本文从现有信访制度的历史定位和固有弊端出发,以司法改革为视角,对重构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姜洪涛 《金卡工程》2010,14(5):79-80
刑事审前程序是我国辩护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两难一险的频发时期,主要原因是审前程序是收集、固定证据的最佳时期,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在构造上不具有基本的诉讼形态,没有形成那种有中立的裁判者参与、控辩双方平等交涉的司法格局,辩护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缺乏必要的救济制度。本文主张在审前程序中确立预审法官制度,为辩护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提供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