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双重影响,它既可以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垫脚石也能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由于区域集团是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从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集团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性安排的合理性、完善性以及在这种管理下区域集团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在区域性集团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存的环境中,入世后的中国也正积极地融入到区域性合作的大趋势中。 相似文献
2.
多边环境协定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矛盾和冲突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该矛盾产生的根源做出了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分析,阐述了二者在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上的冲突表现,并结合国际实践就解决对策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 相似文献
3.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4.
5.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对如何协调两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长三角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彦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12-1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区域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区域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区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20世纪出现的新区域主义流派的主要主张。在探讨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区域主义流派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多哈回合谈判被无限期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到重大挫折.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重大危机主要由其自身体内在缺陷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外部因素共同构成,要挽救多边贸易体制,不仅需要对多边贸易体制自身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状态,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货币体制对区域协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刘光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5,(3):38-40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下称“世贸组织”,WTO)根据1994年12月8日世贸组织筹委会执行大舍的决定已于1月1日正式生效运转。虽说二战后形成的关贸总协定(下称“总协定”)将于世贸组织共存1年,但从监督、协调和管理今后新多边贸易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事实上世贸组织已取代总协定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作为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中扮演着事实上的“国际贸易组织”角色的总协定已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一新旧交替说明以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为核心的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到来,同时也勾勒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污染产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经标准化处理后的贸易差额和贸易份额的定量计算,得出我国在改革开放20年的对外多边贸易中污染产品的变迁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是否有利于推动多边自由贸易的实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先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然后再进行区域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合作,从而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能够比"一味地"等待世界所有国家同时实现贸易的自由化给各利益主体带来更大的现期净收益.因此,相比WTO所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它将为世界自由贸易的实现做阶段性准备.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监督和协调,以引导它向更有利于提高世界福利和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亮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近年来,区域化组织如风起云涌般在全球各地出现,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人认为区域化这种趋势来源于西欧,即199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另一些人把这归于美国,即美国丢弃了其反对区域组织的一贯态度于1988年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区域化大潮引发了人们的争议。人们并没有因区域化浪潮及其带来的实际机会而欢欣鼓舞,反而忧虑其可能给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全球自由贸易带来强烈的负面效应。早在1950年,维拉就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概念。为减少贸易转移的负面效应,减少社会财富减少的可能性,开放的区域化概念被提出。正如在关贸总协定中麦克米兰所提出的建议:成员国必须降低其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同时不得降低其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额度。在全球贸易区域组织同时迸发的时候,区域组织保持其外部的合适的贸易自由度,能够增加社会总财富。 相似文献
14.
John Ravenhill 《New Political Economy》2017,22(5):573-594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was the first of the ‘Mega-FTAs’ to be signed. Had it been ratified, it would have created the world’s largest preferential trade area. The negotiators of the TPP aspired to create ‘a next-generation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that would address a new trade agenda focused on regulatory coherence and business facilitation. The expectation was that this agenda would generate a 21st Century trade politics that would be less contentious, at least among business actors, than traditional negotiations on market access. Studies of another Mega-FTA under negotiation, th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 that has a similar agenda found unified business support for the agreement domestically and the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business coalitions in support of the agreement. Recent theorising on trade politics suggests, however, that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that involve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troduc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al issues that will divide business interests domestically – and, in the case of GVCs organised o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bases, internationally as well. This cleavage was evident in the TPP negotiations, unlike those for TTIP, as were other divisions among business – both domestically and across countries – over the sharing of existing rents and of new rents generated by regulatory harmonisatio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战略贸易政策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不确定性、不完全承诺和不完全信息等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新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使得脱胎于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更加接近发展中国家市场经常失灵的现实,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将逐步降低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门槛,进口许可及进口配额等传统的非贸易壁垒也会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商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顺利流通。实际上以技术为中心的新型贸易壁垒正在增加,并将会成为阻碍中国未来国际贸易的最大障碍。而中国缺乏对这一新型贸易壁垒体系的理解,因此当前了解新贸易壁垒的内容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中国采取及时、恰当的措施解决新贸易壁垒带来的问题,以适应中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统一出发,构建了贸易产生的内生化新体系。该体系拓展了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建构,以专业化与分工为基础,引进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市场组织与层系等参数,可使得国际贸易在经济中的产生内生化,并由此形式化贸易的发展历程,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建立统一的基础,克服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框架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具有不同基础的理论困难,提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全新思路,对21世纪全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作为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早在GATT时代就确立了其合法地位,制定了相关的规则,以规范引导此类协议的签订和发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GATT/WTO相关规则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RTAs的迅猛发展,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和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 相似文献
19.
Thomas I. Palley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3,47(1):195-208
Gomory and Baumol (2000), and Samuelson (2004)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international trade’s future impact on U.S. national income. The focus is how globalization may affect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across countries of gains from trade. Though their analysis is developed using a pure trad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t has strands in common with institutionalist thinking. Their findings spotlight the need for a new U.S. trade policy agenda aimed at maximizing the U.S. share of gains from trade, and complementing conventional Keynesian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 analy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