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诸经济问题中,日元升值引起了各国广泛的注意,日元升值已远不只是日本本身的事,它的影响业已对亚太地区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明显趋缓,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尤其是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决定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等等变局,对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亚太各国与地区纷纷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空前加速了。日本将不得不开放市场,并且从“离欧入亚”的前景考虑重新组织该地区的分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济迅速迈向自由化与国际化。东盟各国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上述变化标志着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5.
郑囿 《亚太经济》1991,(3):20-24
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中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与亚太经济的崛起息息相关。日本跨国公司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动,不仅反映了日本战略目标的更迭,也直接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6.
一、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中直接投资的作用 按照目前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经济发达国家,即美国和日本等;第二层次: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即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南朝鲜等;第三层次:中等收入国家,即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第四层次:低收入国家,即中国等。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2,(24):1-18
中国对日贸易平衡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明显改善,对韩国贸易始终是逆差,并且规模持续上升;对日、韩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农产品领域,这对日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对韩国却并不明显;与中韩贸易相比,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低,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特征;中国对日、韩贸易中加工贸易居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的贸易方式与分工格局:国际竞争力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专业化分工模式变动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部门分类来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设计、工艺品等贸易量大、创意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而创意含量较高的视听、音乐等创意产业部门国际竞争力很弱。对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方式的分析表明,我国创意产业中的设计类、出版物、新媒体等产业内贸易程度在降低,而工艺品、视听、音乐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上升。从国际分工的整体演进来看,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整体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福建社科院亚太经济所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与贸易”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6日至20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8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主要就“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思想、新观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陕西"资源强省"与"经济弱省"的矛盾,运用区域分工理论分析陕西经济发展的分工格局和贸易战略,提出需要建立以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内生比较优势为主导的分工格局和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日韩三国贸易与分工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支撑东亚繁荣的增长模式和区域生产网络的缺陷暴露无疑。在后危机时代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贸易与分工结构调整已经悄然展开。本文首先考察了危机前后中日韩三国区域分工与贸易结构的最新变化趋势,其次研究了其对区域经济合作和东亚再平衡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这种变革对FTA建设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东亚产业分工形态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亚太经济》2006,105(4):16-18,11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相似文献   

13.
中日IT产品贸易发展与产业分工关系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IT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中日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日IT产业的分工关系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IT产品特别是IT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二是中日IT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经历了一个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过程;三是中日IT产品在总体上还处于垂直分工状态,单位产品价格相差悬殊。中国IT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的兴旺发达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18个成员国及地区为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合作,决定在亚太经合组织的范围内实现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在去年的印度尼西亚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5日)上,各方一致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也称"茂物宣言")宣称:将"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目标",即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上述目标。为此成员将"进一步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成员们还就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原则、科技、环境、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了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如下三个问题:一、亚太地区贸易的基本状况;二、劳动密集型制品贸易在亚太地区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亚太地区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品贸易的今后发展趋势。 一、亚太地区贸易的基本状况 1、亚太地区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地位。 根据太平洋经济委员会的《太平洋经济共同体·统计》,198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为18.560亿美元,其中太平洋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为6,09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一种水平与垂直分工在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地区)交叉并存的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它对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参与分工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岸贸易发展至今,主要进出口商品大类已然趋同。这不但说明了现在各种产业均已在两岸立足,不再有“一方完全依赖对方”的产业类项,也证明了两岸走向“水平分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徐明 《亚太经济》1988,(2):64-67
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贸易发展成就已为世人瞩目,这不仅由于其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而且今后的发展也日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中国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日益深入。中国对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峰 《港口经济》2013,(1):19-21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角度分析了一国制造业兴衰与航运之间的关系,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也就是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历史。国际航运与国际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因此,一国航运业的发达程度体现了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制造业的兴衰从而实体经济的兴衰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兴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苏颖宏  王勤 《特区经济》2007,226(11):21-22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与东盟各国在产业分工中的竞争与互补关系,指出了在东盟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中,我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