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广西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城镇化进程仍会加速,失地农民数量将持续增加。失地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影响城镇化稳妥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南宁市失地农民调研的实例,对影响广西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旨在为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较好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在积极拓宽政府筹资渠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制度缺失融资较难、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监管不协调风险大。笔者结合实际探讨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研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宁波市象山县政府初定于2015年11月或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共同举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征集论文,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模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在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土地财政模式则为地方政府实现竞争优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紧扣社会经济变迁的宏观背景下,通过"企业化"的视角全面地解释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行为,并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内涵体系,分析土地财政模式的原理和机制,探讨其有效性与合理性。研究认为,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有效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但地方政府过快的土地贴现,导致其有效性与合理性出现了分离,难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若是超前的土地城镇化不能带来规模收益递增,且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和筹资方式不改变,则城镇化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模式,使其继续发挥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21世纪的中国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最大的内需就是城镇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上各种矛盾与冲突不断激增。面对当前市场不足及政府职能的变化,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干预决定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研究主题为地方政府行为,对地方政府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行为的偏差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地方政府行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定位及要求展开论述,最后选择优化政府行为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柯亮 《价值工程》2015,(20):7-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民权,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基础、增动力。本文以地处秦巴山核心区域的陕西安康市为例,分析了安康秦巴山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分析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提出基于安康秦巴山区域就近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城镇化的高效稳定发展是保障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城镇化现状的介绍以及对城镇化进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地方建设性融资需求快速增长,地方政府的债务也快速增加。随着地方债券的逐渐松动.我国地方政府在获得直接筹资来源的同时,面对着巨大的债务问题,也承担着较高的债务风险。但是,当前政府债务核算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不科学性与不合理在性,都定程度上加剧了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9.
梁建峰 《河北企业》2014,(10):49-50
<正>近年来,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建设资金、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实施相关政策加以改进。一、金融业发展在推进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乔代富 《企业导报》2013,(4):136-137,222
近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不完善、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社会矛盾仍然困扰着全省的城镇化进程。新形势下的安徽城镇化对推动安徽跨越崛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并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出发,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一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税收和政府投资模拟财政收入和支出变量,以城镇化率模拟城市化发展水平,通过量化相关指标,建立城镇化与财政的关系模型,探寻财政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城镇化发展进程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根据得出的结论,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从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债务、转移支付、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财政视角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制度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征的再认识,全面探寻系统协调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成为了我国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方向。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城镇化”进程之间严重脱节。“农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发布的报告称,2000—2030年,中国失地农民的总数或将达到1.1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在二元经济社会背景下,由政府顶层设计和市场自发调节共同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应全面认识政府力量(权力机制)和市场力量(资本机制)作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可能"陷阱"。要努力培育社会力量作为影响和参与城镇化的第三种动力机制,并正确处理三种动力机制的均衡关系,对于避免因城镇化而导致的乡村衰落、市民化不足,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重构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新空间格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需要不断改革现有体制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这些改革也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晏然  刘自斌 《企业导报》2015,(5):145-147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娄底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在对娄底市公民生态文明状态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角度探索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生态文明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宣传监督作用,营造生态文明良好氛围;发挥学校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落到细处。  相似文献   

18.
西安曲江模式是陕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造的一种地区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质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取向、注重民生、文化内核、循序渐进。研究西安曲江模式的发展进程与特征,可发现其走的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追求民生幸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西安曲江模式的经验总结不仅可以进一步指导这一区域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其他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青 《河北企业》2014,(2):47-47
<正>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新四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随着国家对城镇化的关注度迅速提高,许多地方政府开始"跨越式"推动城镇化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须解决,如果盲目推进,将会把我国城镇化乃至现代化事业推向危险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动过程,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必须正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措施,才能推进城镇化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