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勇 《中国就业》2014,(9):34-35
正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经过10多年的移民兴建,现已成为一座具有时代气息的小都市。近几年,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创新培训模式、营造创业环境、树立创业典型系列活动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应秭归地域特色的创业发展之路。完善机制构建积极的创业环境规范管理,指导创业为了规范管理,秭归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秭归县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以兰州市榆中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区的快速聚集所引致的用地紧缺、地价过高和人居环境恶化等因素,中国部分城市已逐步进入了人口和产业的扩散过程,甚至还出现了居住用地的郊区化过程,推动了我国部分城市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兰州市中心城区地处黄河河谷盆地,目前也出现了地价过高、后备用地有限、人居环境欠佳、城市人口和产业聚集快等问题;提出了在榆中盆地建设新城(区)的设想,以兰州榆中新城(区)的规划为例,分析了我国新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以典型的山区县福建省永定县为例,就当前山区县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大量人口流动对当地城镇化作用偏弱的主要原因,建议永定县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按照阶段性城镇建设的需要分阶段地征收土地,给城镇化建设预留发展空间:要突出产业优势把产业定位作为城镇发展的灵魂:在城镇化初期降低农民进城居住等方面的门槛;要着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居环境建设;实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从而综合推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寒光  向可 《审计月刊》2009,(7):34-34
在三峡大坝的南岸。活跃着一群不知疲倦的审计工作者.他们在秭归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书写了一篇篇既温暖,又辉煌的审计乐章。“秭归审计局”这艘航船能够在秭归经济建设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船长——他就是现任秭归县审计局局长余小琴同志。  相似文献   

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与城市相比依然非常落后,垃圾处理、乡村绿化以及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因此,建议从关注民生发展、稳步推进乡镇城市化的角度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宜居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增强,从而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随着县城的迁移,环境的变化,加之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秭归人地矛盾突出,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影响,而过去以建材、化工、冶金为主的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加上库区内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大量的移民问题,使得秭归小城镇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基于对秭归小城镇发展环境SWOT分析,对其发展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林修 《乡镇论坛》2009,(11):11-12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2002年,秭归县历时5年,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截至2008年,秭归县共有176个村建立了农村社区,撤销村民小组1087个.  相似文献   

8.
基于熵值法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徐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徐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并据此就徐州市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长时间禁足在家的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居环境的重要性。疫情后人居环境可能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一是人口近郊化。人口近郊化是指城市中心区的部分人口将向城市近郊区迁移。城市近郊区主要包括处于城市近郊的城市新区、低密度大型住宅区、别墅区、特色小镇、利用新《土地管理法》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租赁住宅区和共享农庄社区等。  相似文献   

10.
杭州老城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晨   《城市问题》2002,(4):37-42
近几年 ,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欣喜之余 ,杭州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又不禁令人担忧。尊重和保护杭州残存的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河坊街、南山路、中山路等街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为基点 ,管中窥豹 ,分析杭州近年在老城区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对杭州城市建设中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文章呼吁要慎重地对待老城区的改造 ,减少建设性破坏和过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声音     
人居环境建设,顾名思义,以人为中心,故当汇聚众人之力。当政府高举起创建人居环境奖的旗帜时,作为城市建设一线实施者的房地产开发商,对此又作何反映呢?让我们来听听——锦城苑科技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志军:人居环境建设要有品质意识,要从每一个细节处入手。人居环境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行为、技术、文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环境建设,创建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是一项持续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个公民进行长期的协作和努力。事实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是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而房地产开发商更…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给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为全面建好义乌国际商贸名城,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充分考虑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性、居住的舒适性等多方面,也就是要充分体现宜居性。从城乡统筹协调化、城市形象个性化、交通发展网络化、人居环境生态化、产业经济低碳化、生活方式乐活化以及大力发展创意经济等七个方面探讨了义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6,(7):240-242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入手,通过分析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从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了小城镇相对于大中城镇在空间布局、资源保存完整性以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从政府、市场机制、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小城镇质量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上海郊区,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新郊区建设要求,依据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交通建设,重点发展新城和中心镇,加快郊区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有序集中,构筑上海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城镇群和都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15.
正德  郭新  妹洁 《审计月刊》2007,(10):61-61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坝的南岸,活跃着一支能征善战的审计干部队伍,他们长年奋战在为秭归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岗位上,依法审计,勤奋耕耘,廉洁奉公,顽强拼搏,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局多次荣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获得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化成为了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建筑师们通过建设各类园林景观对居住小区的环境进行建设,以达到人居和谐的目的。本文从园林绿化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等方面出发,分析园林绿地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昊  徐辉  翟健  耿艳妍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70-76,101,封2,封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评价,有利于发现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病"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对面向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体检工作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主要工作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18.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保证。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文章对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发展思路和建设模式泸州是一个农业市,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农业人口多,资源状况和农村经济水平千差万别。结合市情,我市新农村建设应走类区带状发展之路。按区域条件可分为城郊型、丘陵型、山区型。城效型怎样建设新农村,核心之处是要城市化,将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紧紧围绕城市做好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发展果蔬、花卉、食品、休闲、观光等,大力发展农副产业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科技信息服务。城乡统筹规划,开展村庄整治,改造住房,优化环境,将农村融入城市和集镇之中。丘陵型怎样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是发…  相似文献   

20.
彭军 《乡镇论坛》2013,(35):8-8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通过合理划分“村落”,细化农村自治单元,依托村委会等自治组织,网罗乡村能人,建立和完善了以“一员八长”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组织体制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强化了对农村社会的治理和农民群众的服务,效果很好。秭归“幸福村落”建设找到了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在积极稳妥推进中,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