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伦贝尔     
列车进站了。她看见那个年轻帅气的列车长走下车厢,几位旅客围住他,有的拿出车票自我介绍,有的提着某个人的名字。都是让他给安排卧铺的。他脸色凝重,显得很不高兴,连说不行不行不行,又  相似文献   

2.
唐晴 《工业会计》2006,(10):64-66
周末同学聚会,小张又迟到了。他是我们班最早“出息”的,第一个买房买车,让大家眼红不已。虽然说现在的贵宾都时兴迟到,但他不行,我们一致通过罚他三杯。见势不妙,小张先饮一杯,然后开始了他惯常的推托之词:“不是兄弟不上心,实在是堵车太厉害了!清河那边都快成停车场了——就罚一杯吧!”  相似文献   

3.
钟大海 《中国石化》2011,(10):42-43
茂名石化的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炼油化工产业基地,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该公司人事部部长林连青说,优秀的人才队伍才是企业制胜的最锐利的武器,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不行的变行,让行的更行,这样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郎咸平 《工业会计》2011,(12):22-22
前段时间,国内几大航空公司说自己亏损,因此串谋涨价,媒体说这个是串联,是不行的。然后相关部门觉得不好意思了,就说我们一定要严查此事。可过了很长时间,相关部门又说,这个事情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取证困难,最后不了了之。透过这一事件,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关部门厚此薄彼,国企要涨价,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民企涨价就不行,就得约谈。  相似文献   

5.
学习著名外企破解国企管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企管理存在诸多顽症,它主要体现在分工、分配、培养新人三个方面。顽症之一:外行挤内行,内行压内行。这是国企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由于国企管理人员岗位待遇较高而责任目标不明,工作好坏全由上司决定,这必然导致岗位竞争的无序状态。外行不是管而是挤内行以保官位,内行不是帮而是压内行,也是为了保官位。上面说你行,不行也行,上面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样的企业最终往往被兼并毫不奇怪。顽症之二:考核方法片面。我们国企的岗位考核,往往不以工作实际业绩为主,而是由上面单方面说了算,这样,只要和上面关系搞好了,…  相似文献   

6.
下岗职工缺什么?有人说缺技术,有人说缺金钱,有人说缺工作。这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依余之见,下岗职工最需要补充的是新观念。在下岗职工中,确有不少业务素质低劣者。然而,没有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例如,有的下岗职工认为自己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大,记性不好,家庭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担心学不进,提不高,又怕劳神费力,得不偿失,于是"听天由命","破罐破摔"。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这些下岗职工虚度时光,不学无术。相反,有的下岗职工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不行就学,  相似文献   

7.
阿良 《现代班组》2012,(11):44-45
正同事李成这几天总想找我喝酒,而我还挺忙的,就问他,"有事儿还是有主题?"他的回答很干脆,"有事儿,不过不是我的,是我妻妹的。"熊样,还说文词呢,妻妹,不就是小姨子吗?"非得在酒桌上说?在这说不行?"我确实没时间,"不行,在这说你挥发不到位。""挥发?是灰化肥挥发会发黑的挥发?"我假装不知,其实,身边的很多人都知道,我阿良挥发最好的时候就是在  相似文献   

8.
山东卡车司机王师傅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算上年后这几个月,他和妻子一同跑车已经有一年半时间了。“刚开始还不愿意她跟着,总觉得是个累赘,但时间久了,没她还真不行了。”他笑着说。  相似文献   

9.
山里有个男孩长大了,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山里到外面没有路,他也没有钱,有的只是茫茫的大山,茂密的树林。男孩想了又想,找来一把斧头放在石头上磨了又磨,妈妈问他磨斧头干什么?他说:"砍树,开路。"妈妈又问他砍树开路干什么?他满怀豪情地说:"我要到山外去!"  相似文献   

10.
“每个姑娘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裙子”此言非虚,一件时尚、符合自身审美又量体裁衣的衣服对于每一个姑娘来说,诱惑都是致命的。可结果往往是,这样的衣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姑娘很幸运,在自己最美的年华得到了最心仪的衣服;有的姑娘则很悲催,穷尽一生仍未寻觅到心中所爱。那么,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电力计划和电力规划,有的说长远是规划,短期、年度是计划。《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说:“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发展计划。”所以我认为计划、规划是一回事。自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对于要不要搞电力计划、规划,似乎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搞市场经济就不能要计划,另一种意见是市场经济有缺陷,电力工业没有计划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改变     
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到电器工厂求职。厂里的人事主管见他身材瘦小,衣着邋遢,觉得很不理想,就推诿说:“我们这里现在不缺人,你下个月再来看看吧。”没想到过了一个月,他又来了。人事主管说:“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再次拒绝了他。他回去向别人借了一点钱,买了一身整洁的新衣服穿上又来面试。主管见这个人如此死心眼,索性抛出一条最具“杀伤力”的理由来回绝他:“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接收你。”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得一则故事,颇受教益——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撤、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撤下去也发不了牙。”师父说:“随性!”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相似文献   

14.
一座大型建筑竣工后,要由专门的行家作出质量鉴定才能验收,一项新产品的问世,同样要由专家进行评审,才能确认是否可以批量投产。在一般人眼里,能够担此重任的,没点专门的学问是不行的。随便拉出一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二杆子,你就是“赶着鸭子”,他也不敢“上架”。然而,如若用于对人的评价,则好像无需什么专家不专家,也用不着学问不学问似的。那可真是“说谁好谁就好,不好也好;说谁不好谁就不好,好也不好”。上级评价下级,可以张口就来;百姓评议领导,也可任着性子放言。有的只言其表,不及其里,有的以偏概全,不及其余。因而往往发生错看、错用的情况。于我们的事业,无疑是不小的损失。 其实,评价人,也是一门挺深奥的学问。 法国大文豪莫里哀写过一则叫做《恨世者》的喜剧,其中有这么一段:“一个求爱者当他的爱情高涨到极端的时候,就是这样——连爱人身上的毛病也是可爱的。面色苍白的妇人,就说她是肤色白皙堪与茉莉花相比;黑得令人害怕的妇人,则称她为可爱的‘栗色美人’;瘦的说她是身段苗条举止灵活,胖的说她是凝重庄严。”这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 单是情人之间的事,却也无关大局,然而若是关 系到企业用人、社会选人,也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见到王文军时正值中午,他亲自从二楼的办公室下来迎接,不断地说"辛苦了,辛苦了".随着他来到办公室没有过多的寒暄,我们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从淳瑞发展聊到行业前景,从个人经历聊到人生感悟……他没有说敷衍的套话,没讲自己的雄才伟略,有的只是毫无遮掩的坦诚.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2月26日,武汉一车主因不满意奔驰公司的服务而怒砸自己的一辆奔驰轿车。时值“3·15”,不由得又想起它。看看消费者又看看厂家,笔者万分同情居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但又深感到法规真空让人愁。客观地看武汉的消费者,如果他没有走投无路一肚子恼火,他不会犯傻去砸车。又如果手里没有数次要求奔驰公司相关单位服务的真实凭证,谅他不敢瞎说“我找过奔驰多少多少次但他们服务不行”并随意砸车。砸车行为很有计划,明显地不是一时冲动。从媒体披露的砸车经过、双方声明、“奔驰受害者联合体”出现、后来北京车主主动将另…  相似文献   

17.
专业和实用     
最近和一企业老板聊起杂志,他评价说:你们的杂志现在办得越来越专业了,对行业重大话题的报道篇幅很多。时隔几日,又听到某专业协会的一位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真是太好了,有了你们记者对我们组织活动的报道,我们写总结都省事多了,直接拿来用就行了。  相似文献   

18.
<正>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载,有一天,唐太宗和侍臣们闲谈,唐太宗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西域有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珠,真是见所未见的一件无价之宝。他非常喜爱,深怕被人盗去,搁在那里都不放心。后来,他“剖身以藏之”,即剖开自己的肚子把珍珠藏了进去。这样倒是相当安全了,可是他的命也就没有了。 唐太宗说:“这个故事是听来的,你们说真会有这种人吗?”侍臣价说:“恐怕有。”唐太宗说:“人们都知道,这个商人爱珠而不爱身的愚蠢行为多么可笑,但是有些官员因贪赃受贿而丧命,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享受而亡国,难道不是和他一样的愚蠢可  相似文献   

19.
任何组织的管理中,制度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同样的制度设计往往导致同样的结果。因此,考察一个组织的文化或者管理的问题,首先从制度设计人手是一个核心的方法。但是,不同组织在制度设计方面也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有的人认可这种制度,有的人认可那种制度,都说自己的比别人的优越。同时,即便是大家认可同一种制度,有的人也向认为好的制度学习了,也制定了很多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制度,但实施起来往往走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文化传统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何银基 《中国石化》2006,(10):78-78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捡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这位演说家接着说:“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