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场     
去西安开会,想到贾平凹,便欲借机拜访他.请当地朋友老李向平凹先生转达我的意愿: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老李联系后告知我他在场,没有可能召见不懂预约的人.既然在场,就有可能见面嘛.老李急了,数落我没文化,人家平凹先生“在场”,是指他回到乡村进入了创作状态.  相似文献   

2.
我从18年的海外生活总结了几条经验。其一,请欧美的朋友到家里吃饭时,饮料要丰盛,包括品位较高的葡萄酒等。但饭菜要从简,因为尤其是长年海外经历的欧美人品味不了“高档”的中国料理。记得在德国时。有一次请几个美国朋友吃饭,花了好几个小时做了小笼包,手都做麻了,可是,吃的时候,这些朋友竟然将小笼包个个用力又将皮馅分开后再吃,而且吃得很香!我禁不住“下令”取缔“违规”操作。他们改成吃整个的了,也吃得一样香。所以我们以后干脆简化“工  相似文献   

3.
品牌温州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一位朋友从上海过来。我很想知道这位青年走南闯北的朋友对温州人的评价,于是请他谈谈自己的印象。“毋庸置疑,温州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不管他们曾经或现在走过多少弯路”,朋友的话言简意赅。不错,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没有任何政策、区位、资源优势,却在短短二十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像“正泰”、“德力西”、“康奈”、“红蜻蜒”这样优秀的民族品牌,成就了享誉中外的“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的朋友许文斌是金融界人士,整天与钞票打交道,但他闲暇时写诗,而且写得很投入。就是因为他写诗,我们认识了,见面的机会不多,交往也属“淡如水”那一类。忽一日,一位外地朋友来信,说许文斌出了诗集,我当时很意外,同住一座城市,从没听他说过。既是如此虔诚于诗,我对这位朋友又多了几分敬意。我翻开了一个整天为金融政事和业务奔忙的人所写的诗,我看到了由灵魂屏幕上透出来的一个人,或者说这才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本命年不好过”,这是现在流行的观点。究竟为什么大家觉得本命年不好过,又为什么认为穿戴红色可以“改命”?心理专家向我们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因为处在“环境”这个大圈中,人的思想、情绪、行为、生理反应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受环境影响,比如大家都在谈“本命年不好过”,人的思维就会朝这方面运转,加上出了一两次意外,更会加剧这种想法,越这么  相似文献   

6.
起因是这样的,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相似文献   

7.
一位朋友新开了一家“实惠快餐店”,生意很是清淡。他对我说:“我的店卫生整洁,品种繁多,货真价实,经济实惠,服务周到,可为啥却门前冷落呢?”为探究竟,我来到了他的饭店。在一街两旁的6家饭店中,我几经查询才找到了这位朋友的“实惠快餐店”。见此情景,我告诉他:“你的失误在于店面无特色,经营没个性。”一位经济学家曾讲过: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而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  相似文献   

8.
采访进行了三十分钟,金铁木突然沉默,陷入长考。他给出的理由是“今天你们来采访,其实我的心情很不好。你们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今年我36岁了,本命年,我都做了些什么?好像没做什么。”这番话符合金铁木的职业。作为一个导演,他有权进行艺术  相似文献   

9.
让陈玉劼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的春节,他邀请了20来个中国朋友来家里聚会、涮羊肉。“锅是从别人家借的,我记得当时连续三天,每天下班了就去超市买东西。”陈玉劫回忆,“后来客人走了,我一个人连续吃了两个礼拜的羊肉。”  相似文献   

10.
近日,哈尔滨市的罗先生和朋友到先锋路的一家酒店吃饭。点完菜后,罗先生突然想起自己车里有几瓶新出的本地白酒,很有特色,就下楼拿了一瓶上来。酒店的服务员看见后进行制止:“我们酒店不让自带酒水。”罗先生非要喝,与服务员争执起来,被朋友劝下。最后,罗先生一行人没喝成自带的酒,勉强喝了一些啤酒,感觉十分不爽。“我不是图便宜,酒店的做法让人感觉不舒服。我以前在这里吃过很多次饭,从没带过酒。这是明显‘霸王条款’,剥夺了我的选择权。”罗先生说。最近一段时间,哈尔滨市消费者协会多次接到对“禁止自带酒水”的举报或投诉,社会各界也围绕这个规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前一段时间,朋友托我为他的孩子在外企找份秘书工作,“我女儿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成绩优秀、聪明能干、活泼大方,是块做秘书的好材料。”朋友这样说道。 由于工作便利,很快我找到一位在美国公司做合伙人的朋友,他回答说“我们最希望找的秘书是30岁以上,比较成熟的女性,工作踏实也肯干。太年轻的留不住,麻烦的事情反而会很多。我最近刚找到一个36岁的女秘书,用起来很顺手。” 常有外语专业毕业的年轻女孩希望我在外长为她们找份工作。“你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我问。“先当个秘书凑合着干,有合适的位置再跳。”这些自信心很…  相似文献   

12.
说“平”     
我很久以来,总想说说这个“平”字。 平,这是个在汉字里很普通的字,人人识得,人人懂得。记得童蒙的识字课本中,就有一句“天下太平”。 “平”字,常见常用。带“平”的词汇多得很:  相似文献   

13.
礼品     
一个朋友准备结婚,我和妻商量送一件礼品以示祝贺。手头有两套一模一样的酒具,我打算送去一套。妻却说:“送那套茶具吧!”这套茶具小巧玲拢,做工极为考究、透着一股自然天成的艺术韵味,是我的钟爱之物。我说:“酒具多出一套,留着也没有用处。”妻说:“把自己都感到是多余的东西,拿去送与别人,心里总觉得缺乏诚意。茶具我们很喜爱,朋友也一定会喜欢的。”于是我把那套茶具送去了。朋友果然非常满意,爱不释手,陶醉在一种艺术氛围里,把我的心也感染得一片晴朗。这,真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呀!礼品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朋友聚会,一个朋友拉着我的手,很神秘地说,她最近学会了看手相,给不少人看了,很准的,一定要给我看看。不由分说,就开始仔细端详起我的手。一边用手在我的手上比划着,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你的财运不锚,手里有好几个小元宝;你事业线很深,也不错;你的身体先天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有变好的迹象;你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笑口常开     
吹牛的后果一个爱吹牛的人夸口说:“世界上什么肉我都吃过。”一个巫婆好奇地问道:“先生,鬼肉你也吃过?什么滋味呀?”他信口开河说:“吃过的,比人肉还好吃呢!正巧一个办案的人走过,听他说吃过人肉,便把枷子往他脖子上一夹,喝道:“走,坐牢去,这是你不打自招啊!客套老朋友见面,免不了寒暄一番。甲:“哎呀!好长时间没见了,您好!您好!吃了没?”乙:“吃了,吃了。”甲:“走走,到家再吃点。”乙:“不!不!不了。”过不几天他们又重逢了。甲:“您好!您好!吃了没?”乙:“还没呢。”甲:“唉!您也真是,没吃还不赶…  相似文献   

16.
择业的误区     
那还是去年年初时,一位朋友要我为他一个下岗的亲属找一份工作。朋友之托,不敢怠慢,尽管能力有限,还是尽力帮忙。还算不错,先是联系了一家建筑公司。人家说,工地上需要运砖工,只要想做,立马就可以来上班。我满心欢喜,可朋友的亲属却直摇头:“不行,不行,那是力气活,太累,给多少钱也不干!”不久,别人又帮忙给找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的工作。我想,这个工种累不着人,应该会很理想的。没成想,朋友的亲属还是摇头:“一个月才300元钱,太少了。”事情至  相似文献   

17.
“城城”是我朋友的朋友,二十出头,一个祟尚前卫浑身是劲的年青小伙。衣着新潮,头发染一绺金黄,谈吐中经常是粤语夹着英文单词,譬如“好COLL”、“够 SEXY”、“WET 下”、“SHOTSHOT 地”等等。“城城”姓名三字里没有一个“城”字。初识“城城”是在朋友的派对。朋友介绍给我时说:“这是城城,很快就要去澳洲掘金了。”我礼节性伸手过去时认定他一定叫“什么城”。“你一定觉得在哪见过我。”他也伸出手,一脸英雄片男主角式  相似文献   

18.
阿傅 《经营者》2001,(10):50-50
<正> 唉!这事情说起来真不是滋味。我总以为自己是个很精明的人。况且"下海"这么多年,也算是个老江湖了,怎么就一不小心让人家给"涮"了呢?其实,我之所以"下海",也是没有办法逼出来的。1988年,由于单位效益滑坡,工厂开不出工资来,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维护男子汉的形象。无奈之下,停薪留职做起了买卖。那几年,卖蔬菜、水果、倒腾服装、开饭店等,苦吃了不少,钱也赚了一些。后来,在朋友的点化下,自己开办了一家"永鑫服装厂",并与朋友合作研制了一种款式、质地等都很新潮的"好逑"牌男女时装,虽然已经被消费者接受,但还没有真正打开市场。记得在我的客户中,有一个大连的赵永强,几乎每半个月来我这里提一次货,  相似文献   

19.
胡曼荻 《新电子》2013,(19):92-92
一个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朋友很神秘地对我说:“俞敏洪的女儿在宾大的沃顿商学院读书。”沃顿商学院在美国商学院中名列前茅,除了哈佛能比,无校能出其左右,能去那里上学的均是些出类拔萃者,或是家族捐了巨款的。俞敏洪这个人名我听着陌生,就傻傻地问:“谁是俞敏洪?”朋友看着我,愣了下说:“你真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俞敏洪。”朋友又介绍说他是名导师,影响着新一代的出国留学者。  相似文献   

20.
《山东企业管理》2011,(8):86-86
吴趼人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最为著名。除小说外,诗词文章也很有成就。明清以来,酒风渐衰,好饮酒而又才高八斗的文人,也就更少了。唯有吴趼人,“纵酒自放,每独酌大醉”。晚年更是嗜酒成癖,喜欢在酒后与朋友谈论天下大事。吴趼人喝酒有一习惯,即以酒为饭,一个月下来,粒米不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