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经济转轨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选择的是一种较为稳妥、谨慎的转轨方式——渐进式改革。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是 由我国客观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所决定的。这种独特的转轨方式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两条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径。在中短期内,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比具有明显的改革净收益优势。但是在长期内,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演进路径,从而产生不同的改革结果。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都需要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趋利避害,实现市场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5-66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已成为原来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演化的普遍趋势。在对本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转轨方式所带来的启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30余年,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改革要遵循怎样的顺序,即价格改革与企业改革何者先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引起学者的广泛争论.对总供求的分析以及对价格改革优先和企业改革优先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应是企业改革优先,价格改革在总体上应略微滞后于企业改革,甚至是作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配套措施.这个观点得到中国改革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海亮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64-65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此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见仁、智见智。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政府发挥重要的职能,从而保证市场机制的建立、培育和完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转轨经济下的我国国有企业其内部治理机制体现出所有者现实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利益被漠视甚至被侵蚀;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激励约束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弱化等特征。而外部治理机制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经营者选择机制低效;控制权市场尚不活跃,银行的软约束等问题。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公司治理而言,应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优化内部制度,建立合适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仉建涛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2,(6)
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独立,标志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正式开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的目标,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俄罗斯政府最初选择了英美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采取"休克"疗法。但这一切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消除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目标模式上,由转轨之初对英美模式的推崇逐渐转变为对近似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追求;在转轨方法上,由转轨之初激进的"休克疗法"逐渐转变为追求渐进的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过程也就是其构建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晓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6)
樊纲认为改革不是简单的政府决策,而是一个社会内生的、整个社会共同选择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社会中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互冲突、其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调整的博弈过程。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是由于改革旧体制阻力较大,即无法进行存量改革时,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经济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改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国机械产业上市公司1999-2002年的有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产权、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转轨经济中,股权结构和市场竞争都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而且产权与市场竞争的相对重要性是“状态依存”型的。在转轨的初期和中期,产权改革似乎更重要,而在转轨的后期,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则变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张嫘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43-44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推行脱离本国国情、追崇自由放任、把国有资产私有化等政策措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基于这些教训,在我们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时,为保障中国的经济安全所应采取的八条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内涵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着从“建立”到“完善”的关键转轨阶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市场秩序建设的内涵,评述了几种主要的市场秩序构建模式,从历史、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市场秩序构建的特殊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性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3(1):11-15
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屡遭以“非市场经济体制”为由的反倾销诉讼。本在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安排方式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归纳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通过分别对中国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的考察,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性质从总体上仍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相似文献
13.
于红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1):33-34
在中国,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纠正技工短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樊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2)
经济危机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其本身是一个市场问题,一个市场失败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它是最优、最大、最好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完全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烫平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子林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93-96
我国新生的市场经济道德必须得到传统文化的支撑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社会秩序的调节者和维护者。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范畴能够为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料。义利观上,可以将传统的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转换成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现代市场经济道德。诚信观上,将传统的忠信、信义转换成现代公民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国际因素的一定影响,世界主体的转变,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有一定促进作用;较为成熟的亚太模式、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苏东改革失败的有力借鉴,对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国际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18.
19.
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继亮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6-73
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运用2001~2011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结果发现:资本、劳动和市场因素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此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效应,实现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培永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08-113
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寄予极高道德期望的“计划经济”.因被误解误用而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付出代价,造成崇高的道德理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道德的人性预设与人的物质存在之间、先进的政治理念与官僚主义极权现实之间的重大落差。重新思考计划经济的道德代价得到如下启示:先进的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的实践.不能不顾现实任意修订或者恶意篡改理论;不能放弃计划经济理念的道德理想意蕴,应充分发挥“计划”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要借助于经济体制的完美设计,而不是用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化宣传来解决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