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银行同业竞争由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二维主体竞争,演变为外资银行加入的三维主体竞争。2007年初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结合原有的外汇业务的优势,对优质客户综合服务竞争能力得到加强。由于竞争目标客户群的趋同、稀缺与集中,竞争愈演愈烈,在中间业务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并且对原有以提供存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商业银行"入世"后面临的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会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大大增加了中、外资银行接洽、合作的机会.加入WTO后,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多方面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俞浩进 《南方金融》2001,(12):10-11
随着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上的一锤定音,中国签署加入世贸文件,中国从此加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之中.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大举涌入中国.外资银行的涌入及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构成的竞争压力,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一般探讨层面上.随着我国在金融业加入WTO所作出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将以其明显的优势,逐步地、敏捷地在与占中国金融市场主要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全面、激烈地竞争.  相似文献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必将产生重大、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影响将更为突出。这些影响既是竞争上的挑战、也是发展中的机遇。面对WTO,我国金融业应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尽快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迎接挑战。在华外资银行的主要优势(一)体制上的优势。外资银行的运作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十分适应灵活多的市场经济;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短期内仍将无法摆脱政府干预。外资银行多是混业经营,银行可以经营投资、证券、保险等  相似文献   

5.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和金融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之中,也使我国的银行业面临新的竞争环境。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一是外资银行竞争的挑战;二是客户结构调整的挑战;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变能力的挑战。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全球经济的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 WTO 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就金融业来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外资银行准入的数量,扩大经营地域和范围,由此,必然引起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竞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现状,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崭新的面目迎接中国进入 WTO 的机遇和挑战,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以及改善银行业竞争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一、加入 WTO,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协议,我国加入 WTO后,将更大程度上扩大金融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银行或合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的限制,未来5年内,我国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包括零售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已经到来的国内银行业的巨大变革,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看清发展道路上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实现在变革中发展壮大。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一)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受外资银行的冲击较小。从外资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目前的经营行为看,外资银行更注重抢占大的优质客户和收益高、风险小的结算业务等,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主要客户为大中型企业,因此面临的冲击要远远大于中小商业银行。这样  相似文献   

8.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到今年末,我国的商业银行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在对等的基础上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为使我国商业银行适应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我国  相似文献   

9.
论银行营销渠道的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营销渠道结构调整的背景 (一)中国正式加入WTO,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与国外银行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积累的营销渠道被认为是外资银行在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被人们所重视.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正面临着来自客户的压力,而客户意见最大的地区,往往也是银行业务量大、金融资源丰富、竞争激烈的地区.国内银行的优势是潜在的,而面临的竞争压力却是现实的,如果不及早解决营销渠道的结构调整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将会大打折扣,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伍旭川 《银行家》2002,(5):68-72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步伐也必然加快,因而搞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世贸组织竞争规则的要求,我国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五年内逐步允许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利率管制,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后,中外资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新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早进行认真研究,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加入WTO谈判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就在眼前,国有商业银行将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银行间同业竞争。为了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只有建立一套面向市场,有利于竞争和吸引人才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业务运行模式,国有商业银行才能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客户经理制作为国际上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后 ,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 ,外资银行将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 ,特别是现在市场份额大、优质客户多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中办理大量具体经营业务的基层行 ,则毫无疑问地处在这个竞争的焦点上。因此 ,当我们大力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入世”挑战之时 ,我们也有必要把审视的目光浓缩在基层行这个竞争的焦点 ,努力提高基层行的竞争活力。  一、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缺乏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一 )经营体制上缺乏活力。一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许多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在规模、体制、机制、产品、财务实力和国际网络等方面对中资银行产生全方位的冲击,同时也为中资银行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本文在客观分析外资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中资银行应采取合作性竞争策略,并从实施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完善内控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 WTO 的临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压力,一是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进入后,将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诸多的挑战,其中,对经营人才的竞争首当  相似文献   

16.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方向及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探求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对中外产权制度进行了比较,提出实行股份制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整体改制、部分上市、分拆上市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市几种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与外资银行直接竞争的挑战和跟随国际银行发展趋势发展自身的挑战 ,如何迎接挑战 ,缩小差距 ,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探讨加快农业银行发展的对策。一、农业银行面临与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一 )国际上银行同业正在加快“四化”进程。1、以推动银行大型化实现经营实力的迅速扩张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大多数国家逐步减少对银行业发展的限制 ,为向全能化发展的需要 ,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  相似文献   

18.
谈外资银行的竞争策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0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金融活动也随之扩大。作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在我国国内的业务竞争也日见明显。准确把握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并据此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冲击和挑战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12月1日起,我国金融业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宣告结束,开始跨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全面竞争。从对比分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各自的优势劣势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资银行扬长避短,应对外资银行全面挑战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康厚新  马卓 《甘肃金融》2003,(7):22-23,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充分享受当代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入世,金融业是国内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国内,将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而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及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