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宝华 《中国市场》2011,(27):131-133,13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基本都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它反映着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事关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事关国家安全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事关各民族之间的安居乐业。公安群众工作,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四学习"、"三尊重"活动。切实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商》2016,(10)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且有些少数民族并不算集中,有很多以散居的形式存在。散居少数民族是一个族群概念,它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上是属于少数人群体的范畴。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作为少数人权利的表现形式,在国际上和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权利的特征、性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对于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权利的构成与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等上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较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要积极的创新散居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方式和制度等,提高散居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利。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研究现状,对散居少数民族权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世杨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229-230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形式有两种,即聚居和散居。散居相对聚居而言,一般认为是指城镇、农村的少数民族居民居住形式。我国散居的少数民族众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所有城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因此,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强制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黔东南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黔东南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茜 《北方经贸》2012,(2):39-40,67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受到少数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改变意识形态,改善基础设施,改变价值观念,利用风俗习惯发展旅游等方式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创新,使得非正式制度的效用能很好地发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董震宇 《商》2014,(30):79-79
从改革开放到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不过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却一直比较低,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少数民族为了能够尽快摆脱贫困的状态,逐渐向城市进行流动,因此少数民族的散居化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为了能够贯彻和落实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国各个城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下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工作,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安希顺 《商》2014,(21):199-19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从而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也涌入了城市的生活。然而,少数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及饮食等风俗习惯,从而使得其在就业、居住、饮食及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迫切需要对其合法权利的进行保护,纵然少数民族具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对其本土化的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不仅仅是个体的保护,而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的构建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的途径有: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发成为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柳杨 《商》2013,(8):177-177
民族法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宗教戒律、社会道德、风俗习惯、乡约民俗等,这些规则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的产生、变化及实施依靠非官方的,本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或民众的力量。本文重在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中应特别重视本土化的民族法资源。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和民族认同性的特征。要正确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必须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是地区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但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等原因,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博士、硕士毕业的高层次骨干人才严重匮乏,更是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考生的教育政策,以保证少数民族考生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喀什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地区38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90%以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喀什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我大力弘扬增进民族团结,时时处处事事做到讲团结促稳定。去年,西藏拉萨发生“3·14”打砸抢事件后,我立即撰写了宣讲提纲,组织全局少数民族干部和辖区近万名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开展了40多场次的“揭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的宣讲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较好地稳定了干部和少数民族个体户的思想,保持了辖区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此举得到了喀什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对教育的投资能否得到大于成本的收益的问题值得探讨。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实验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各民族地区展开,形成了双语教育体制。这一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教育人才而实施的双语教育政策归根结底,需要对教育的长期投资。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背景下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实现教育的发展,对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更起到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西南民族大学在开展预科教育工作中,充分针对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创新,从而使预科教育管理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既强调管理,更突出教育,既要求形式,更注重效果,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国家要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人员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与传承。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进程中,需要有社会工作者的调和,并且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与风俗习惯,因地制宜,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在进行社会工作者活动时,领导层需要对活动反映出的问题加以探讨,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日后精准决策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李成 《华商》2008,(15):90-91
西南的南阳由于历史原因在其境内聚集了汉、回、满、蒙古、等在内的36个民族。各民族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发展,源自各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素养都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依托。由于南阳地区的回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占有绝大多数人口,所以回民族在豫西南的南阳有着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因此,这里的回民族的民族风尚和民族习惯都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力量源泉,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利用、配置,成为了民族地区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少数民族区域的人口质量、经济基础、教育建设、市场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对人力资源开发需求的内容,做出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日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人力资源提出可行的建议,实现其人力资源得到高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和其产业结构调整外部条件的分析,探讨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现阶段,我国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其沿海、延边的区位优势,开展了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投资、技术和人才上的合作,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依然没有摆脱以传统农业、资源型工矿业和消费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间和谐共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浅显的分析了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方面所存在问题,并提出些许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云南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问卷调查,分别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男性、家庭劳动力数量多、会汉语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外出流动时最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在外出流向上绝大多数都局限于省内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