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阮伟鹏 《中国市场》2011,(14):96-96,98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村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因素,并辅以实证分析,发现农村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鼓励非农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提出几点对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探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引入制度变量,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国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制度变量通过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非农就业。当前,增加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确权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下降4.9%。随着农地确权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有所下降。机制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主要通过扩大农地面积和提高农业投入来增加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水稻种植区、存在跨县流动、平原地区和有非农经济村庄的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农地资产,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中部粮食主产区近年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城镇非农部门就业机会的快速增加吸纳了大量周边乡村劳动力,在此影响下,土地流转现象快速发展。本文以农户主体因素为视角,从农户的家庭基本状况及耕地、就业、收入和投资五个方面出发,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对其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耕地面积、土地产权认知度、职业、从事非农部门就业的时间、非农收入、非农收入比重和主要投资目的对土地流转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认为,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管理应当以整体的视角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一轮农地确权,把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的两种理论逻辑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并引入农户资源优势(土地、资本)异质性条件,构建拓展的Todaro模型,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影响以及对异质性禀赋农户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总体上,地权稳定性增强会通过提高农户的投资意愿而抑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抑制性影响对于不同特征农户而言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激励承包地多、农业资本相对充裕的农户返乡务农。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仍将大幅上升,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城市化进程政策扶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针对农民收入问题,以部分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PLS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根据黑龙江省2000-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maltab7.0软件数据处理,采用PLS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所选取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林牧渔业产值、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投资、非农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呈正相关,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分配比例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政府引导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侯鹏琳 《现代商业》2014,(15):281-282
长春市合心镇新农家村作为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促进农民就业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新农家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提出促进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省清苑县1125户农家资料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力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是主营副业,兼营副业还是外出非农就业,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非农就业的机会十分缺乏且未根本改变小农家庭对农业的高度依赖以及"过密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后,森林保险成为提高林业风险抵御能力、应对林业生产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林地确权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非农就业趋势的演化,这两项因素都可能对林业保险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2018年福建、浙江和辽宁三省465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IV 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及林地确权对其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影响受到林地确权的调节作用,已确权农户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负向影响趋势减弱;按照非农就业、林业依赖度和林种结构对农户分层,林地确权对非农就业水平低、林业依赖度高和商品林为主的农户森林保险需求作用显著。林地确权对异质性农户的差异化影响为后续瞄准目标群体完善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富民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好就业问题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对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民工就业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新成长劳动力群体就业的研究。在河北省,新成长劳动力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体对象,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已占很大比例,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事关个人的生存和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全省就业和再就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7.
90后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户籍劳动力。他们是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拥有着老一代农民工问题的传承,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县永宁镇90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情况的调查,运用隐性收益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就业倾向、就业状况、就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90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的隐性收益因素,对于当前吸引技术型劳动力投入西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动力的经济环境、农村家庭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农村家庭释放消费潜力,且能推动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的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收入、失业、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未来预期风险和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重大疾病、经济恶化等方面的事故经历,均表明不确定性风险会弱化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消费的正向影响。(3)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农就业能够缩小农村家庭消费、收入、社会网络、技能阶层的消费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非农就业,充分释放农村家庭消费潜力,进而实现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浅析非农劳动力市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教据线性回归模型来计算非农劳动力市场三部门的就业弹性,进而分析三部门吸纳农村转移就业的能力,来说明三部门应该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农特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置.  相似文献   

20.
转移西部农村劳动力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繁荣,是西部2.85亿农业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但文化素质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就业,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与劳动力的素质密切相关。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收入、工作稳定性以及社会稳定性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