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罗红  陈娆  杨为民 《商场现代化》2013,(18):188-190
基于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以湖南省2005-2010年这六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托,本文对湖南省各区域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效率高低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增收效率存在区域差异,而这差异性主要反应在湘西地区各市内部之间的差异上,并据此发现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多 《商业文化》2021,(6):122-123
农业是黑龙江省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黑龙江省农民收入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这和黑龙江省多年以来坚持财政支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分析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与振兴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促进了东北地区振兴和助农扶持政策落实,为黑龙江省经济振兴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与支持,带来巨大发展机遇。这也更强调了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支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力争促进财政支农的有效实施,提高支农资金的效率,从而增加农民各种类型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1978-2007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扩展的C-D函数得到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对增加农民相应收入的有效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与财政的支农政策密切相关。主要从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角度,找出了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进而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并且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2~2011年浙江省30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经过实证研究以及进行相关的分析,得出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成负相关的关系,即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最后,本文提出了合理增加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志雄 《江苏商论》2012,(4):155-157
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广西的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越来越快,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然而,财政支农力度仍然较弱,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不理想。为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引导,合理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7.
付秋霞 《中国市场》2011,(1):114-115
文章采用1980—2008年江西省的相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该省财政支农总量与农业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财政支农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该省农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从加大支农资金总量投入和改善支出结构出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将财政支农支出指标引入传统的生产函数,研究了广西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短期内作用非常不明显;最后就实证结论,提出了财政支农支出更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何欣 《商》2013,(15):158-158,106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而财政支出是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1978—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并且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相应增加0.788元。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5,(8):121-122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湖南省1993—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湖南省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不断加大支农贷款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但是从欠发达地区情况看,支农贷款的快速增加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正相关关系。为此,以蚌埠市所辖三县为调查基点,采用抽取480户样本(240户贷款农户和240户非贷款农户)的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客观分析评价支农贷款作用,探讨存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政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应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农民消费支出对生产性支出新息冲击的响应和累计响应是正向的,生产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农民消费支出对非生产性支出新息冲击的响应和累计响应整体上是反向的,非生产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温桂荣 《商业时代》2008,(13):63-65
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农投入连年创出新高.在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如何保证农民长效增收,建立和谐的城乡收入结构仍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从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农民收入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民增收难的税收原因,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机制,以保证农民长效增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山东省农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山东省具体情况和历年来的实际数据,通过构建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出的关系模型分析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是否合适,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分析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鲁婷 《江苏商论》2013,(6):63-65
本文研究安徽省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并为安徽省政府财政支农提供建议。本文选择安徽省2000-2011年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数据为样本区间,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配合使用Eviews软件,分析安徽省农业生产增加值与农业从业人数、财政农业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函数关系,并根据Barro法则,测算出了安徽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最优规模,得知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支出边际产出MPG虽然逐渐减少但始终大于1,表明安徽省财政支农投入小于最优规模,建议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商》2015,(15)
本文运用广西2004-2013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负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正效应,并且农民收入实际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建议大力发展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加大金融供给和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支农效果,增强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屏障。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因素众多,本文仅从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政策相关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支农政策现存的主要缺陷以及应当如何弥补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财政支农规模、支农力度、支农结构与支农效率等方面,对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无论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均小于西部尤其是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均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不高。  相似文献   

19.
按照农业支出的长期战略目标将财政支农支出划分为三部分,从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方面构建财政支农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指标评价标准,采用经改良的功效系数法计算各项具体指标的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综合得分,体现了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经济、效率与效果原则。具体评价过程中,除了对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最终执行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外,还可运用相同的方法,对长期战略目标即各项一级指标设置标准档值,计算其得分并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分析与比较各项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明确财政支农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支农计划中加以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财政支农工作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湖北、山东和吉林3省178个县(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辖区人口和面积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与人均财政支农、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及总支出呈U型关系,辖区人口规模为100万左右时,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相对最有效率、人均公共支出最少;面积的扩大将引起人均财政总支出、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的增加,且面积与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呈倒U型关系;而辖区面积对人均财政卫生、社会管理支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这对确定最佳县(市)辖区规模,促进地方公共品供给及公共支出的效率化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