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2007年我国物价出现了普遍性、持续性上涨,表明出现了通货膨胀.此次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流动性过剩,直接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重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上部分商品价格高涨的国际传导.在治理此次通胀时,政府应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
2008年前后,越南持续出现通货膨胀。对此,社会普遍认为主要是经济过热、国际油粮价飙升、FDI增长过快及“入世”等原因所造成。但是,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国际油价并非越南通胀的原因;粮价上涨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胀的结果;FDI对物价的影响并无印象中大;“入世”的确给越南带来长期通胀压力;投资与物价总体上负相关;物价受其自身滞后期影响最大。这些与社会一般判断不尽相同的发现对认识通胀成因、制定通胀对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致中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国际因素主要有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国际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等,这些因素通过国际贸易、外来投资、汇率制度等介质传导到中国,并与中国多年来内部存在的过度投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过度、全民炒股一夜暴富、雪灾与春节的并至等因素相撞击叠加,从而激活了国内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引起物价连续上涨。应当完善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人民币缓慢升值、慎用加息、阻止热钱流入。控制中国物价持续上扬。  相似文献   

4.
以抗战时期历年货币发行量为解释变量,以抗战时期物价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的发行量和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发行与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4127,即货币发行量每增长1%,物价指数上涨14127%,这表明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但国民政府却主要通过物质供需平衡来治理通货膨胀,没有采取严格控制通货发行来管制物价,治理措施严重失当是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本文认为经济偏热、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共同点燃了这轮物价上涨的引擎,并且分析得出此轮通货膨胀只是结构性的,物价的全面上涨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6.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猪肉等消费品和一些原材料的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CPI不断走高,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术界也对本次通胀的原因和性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就此次通胀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猪肉等消费品和一些原材料的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CPI不断走高,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术界也对本次通胀的原因和性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就此次通胀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货币超发还是输入通胀?——基于MS—VAR模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固有的内生性使得采用单方程分析不可避免会产生偏差。本文运用MS—VAR模型并利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月度数据对我国通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高通胀水平下货币供应量、石油价格波动以及国内需求和通胀预期对价格水平均会产生正向冲击,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价格水平的累计冲击响应效应为负;(2)相对而言,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于通胀水平影响最大。(3)货币供应量上升太快是我国2007年下半年来物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币值稳定表现为对外汇率稳定和对内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两者常常出现矛盾.因政策目标、开放程度、经济谈判实力以及两国的策略等不同,偏好经济增长的国家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是面临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共存的问题,就是表面汇率、物价稳定而背后却暗藏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重新设计汇率稳定、物价稳定、产出稳定的政策协调机制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从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出现了资产价格和物价持续上涨现象,已经改变了前几年“高增速、低通胀”的运行态势,步入偏热阶段,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目前的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目标,防范可能的经济风险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许尔斯曼继承了奥地利学派过程的、自由的经济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货币领域的研究,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全新视角的解读。许尔斯曼对自然货币和法令货币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了法令货币是导致社会通胀盛行的根源。而通货膨胀产生的资源分配效应则会导致政府、企业与个人出现文化与道德的沦丧,其通货膨胀的伦理学考量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15年,中国已经历了1979~1980年和1984~1989年的两次通货膨胀,正经历着1992年以来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在1994年更是愈演愈烈,已突破了20%的通货膨胀率,部分城市超过30%,已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的通胀程度,接近西方经济学家划分的10个通胀程度的第7个阶段——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反映。就货币信贷方面而论,无疑与近两年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过快有直接关系。据统计,货币供应量M。、M;、M。1992年分别增长36.5%、35.7%、31.3%;1993年分别增长ZI.6%、43.6…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充分考察我国CPI的结构基础上,梳理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传导渠道,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VAR模型对影响我国通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研究。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较弱;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的时滞;M2增速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不容忽视且长期显著。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产出缺口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增长合理增长、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做好应对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与产生机理(一)通货膨胀的内涵及其推演能货膨胀,按严格的经济学的意义,是由于货币(纸币)发行大大超过了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纸币)贬值现象,在商品流通中表现为一种物价持续上涨的价格现象,或按马克思所说:“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不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于2004年进入了工业化的腾飞阶段.目前的CPI爬升和物价总水平上升是工业化腾飞中的价格调整表现,是市场机制发挥比价调整作用,不是通货膨胀,更不是明显的通货膨胀.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划等号,通货膨胀就是钱多了,必然引起价格上涨,而引起价格上涨的原因还可有其他的方面.准确地说,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非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在目前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国出现并继续的明显是由价格调整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而不是非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在国家有效进行的宏观调控下,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1998年以来就出现了通货紧缩,长时间、大范围的通货紧缩会造成经济衰退。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为抑制通货紧缩,需要采用低通胀政策来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伴随着持续的经济高增长,中国出现了普遍的价格上涨。人们看到了CPI的急剧爬升和物价总水平的大幅上涨。但这种由于猪肉涨价具体引发的全面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更不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理论的研究不能将通货膨胀与价格上涨划等号。通货膨胀是钱多了,必然引起价格上涨;而引起价格上涨还有其他的原因。目前价格上涨的性质是价格调整,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进行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当前通货膨胀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与以前曾经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同,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不仅表现为需求拉动,更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以及输入拉动。这意味着抑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加大了。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两难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两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定义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传统定义是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现代定义则在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还是“物价现象”之间徘徊与选择。在当代金融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具有新的理论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货膨胀“既不是货币现象也不是物价现象”,而是一种金融现象;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金融”膨胀。通货膨胀的现代定义面临新的选择:要么被修正,要么被替代。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过量发行造成物价上涨、单位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投资者货币收入的增加只是名义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也有同等幅度的增加。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名义收入增加的同时,实际收入可能正在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政府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物价涨幅得到了初步抑制,但平均年通货膨胀率仍在10%左右。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