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科技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相对于其他传统企业而言,高科技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不同融资渠道的特点及其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应选用不同的融资渠道。但总的来说,高科技企业应以权益融资为主。  相似文献   

2.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现行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益重要。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枝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并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3.
牛肖荣 《西部财会》2004,(11):11-12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融资问题和高科技企业成长密切相关。是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本文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策略的选择方面论述了海外上市的策略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收益及其资金来源特征,指出风险投资机制而非高风险是制约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资金瓶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周期融资战略研究高科技风险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针对每个周期阶段的不同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融资战略,对于促进高科技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种子期。种子期是高科技风险企业的创业前期,属于高新技术的酝酿和发明阶段。高新技术研发者的资金往往由研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相应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这为铁路运输企业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发展所必须的资本,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并根据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采取相应的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科技企业研发支出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R&D)投资是为了促使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业绩的改变量通常被作为判断研究项目优劣的标准之一。在此,本文做出以下研究假设:H1: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与R&D支出正相关。H2:不同行业中,R&D支出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不同。本文选取深沪两市17家电子行业的上市公司和10家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R&D支出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许慧  吴清云  蒋瑜峰 《企业经济》2021,40(1):151-160
在减税降费政策不断深入的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稳步前行,且以扶持企业创新活动为主,而不同的融资约束程度对税收优惠与研发投资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选取了我国创业板公司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并引入融资约束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其对二者关系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而融资约束具有调节作用,无论是从内源融资约束角度还是从债务融资约束角度来看,都显示融资约束程度较小时,这种激励作用更显著。本文充实了税收优惠与研发投资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且引入融资约束变量,丰富了其调节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融抑制、企业信用与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发文 《企业经济》2003,(3):152-154
企业融资就是企业为经营和生产准备好所需资金的行为。它不仅对单个企业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企业融资与现代经济已完全融合为一体。要保证现代经济的顺畅运行和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最佳融资效率。当前企业融资低效率是我国经济的运行特征。低效率表现为,同样的产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资本。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很多,本文将着重探讨金融抑制、企业信用两个方面和企业融资效率的关系。一、金融抑制1、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以201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A股主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并对比传统OLS回归方法,估计不同税收优惠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量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具有激励作用,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税率优惠并用、税率优惠三种优惠方式,激励效应依次递减。研究创新:采用倾向得分法,将未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作为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反事实”结果,对比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样本产生的“净效应”。研究价值:根据当前我国企业特征,优化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创新效率的收敛性,测度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带来的实际贡献。研究方法: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测度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采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检验创新效率收敛性,并采用反事实计量方法测度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带来的实际贡献。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效率有显著正影响,对市场转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政策实施后效率分布也更集中;研发效率的收敛主要是由东中西地区内部之间差距的缩小造成的,而市场转化效率的收敛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距的缩小以及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共同造成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研发效率大约上升了8%~10%,带来的创新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10%以上。研究创新:从效率水平和收敛性两个角度来定量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价值:为更好地采取措施提高创新效率和减小地区创新效率差距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R&D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成果及其绩效。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及中国高技术产业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对R&D投入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R&D资本投入和R&D人力投入有着不同的影响,抑制了R&D资本投入增长,促进了R&D人力投入;而且其对两者的影响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门槛检验方法对这种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财政收入、产权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不同门槛值区间,要素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要问题,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始于企业研发投入环节。本文基于对中国科技发展相关特征事实的梳理,以研发投入有效性不足为问题切入点,针对生产过程技术构建研发决策博弈模型,探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的最优创新补贴方式,并以2010—2020年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创新补贴能够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促进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虽然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反馈机制,但其激励效果会因企业规模和所有制不同而产生差异。如果补贴方式和补贴对象不能精准匹配,则其产生的创新补贴激励空隙可能会阻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政府引导企业通过“三重投资”实现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6.
刘启明 《价值工程》2014,(17):20-23
资金短缺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高成长性。在积极拓宽与创新多种融资渠道的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引导来鼓励支持高效融资方式的优先发展。本文在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及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和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而根据评价结论提出在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基础上优先鼓励企业内源融资,并加强政府基金支持力度和加快发展其他高效融资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理  易江 《价值工程》2004,23(5):19-21
本文运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了面临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垄断性厂商投资决策,得到了投资决策点边界条件,并且发现市场垄断程度高,厂商将会延迟投资。  相似文献   

18.
多视角下R&D资本化测算方法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资本化基本测度方法主要有三种:Goldsmith方法、Griliches方法和BEA方法,在不同的经济理念下,三种测度方法既各有特色,又有共同特征。在Goldsmith方法设定理念中,当期R&D资本存量由当期不变价R&D投资额与扣除折旧后的上一期R&D资本存量两部分构成,且当期不变价R&D投资额全部转化为当期资本存量;在Griliches方法设定理念中,当期R&D资本存量由上一期不变价R&D投资额与扣除折旧后的上一期R&D资本存量两部分构成,且上一期不变价R&D投资额全部转化为当期资本存量;而在BEA方法设定理念中,当期R&D资本存量由当期不变价R&D投资额与扣除折旧后的上一期R&D资本存量两部分构成,且当期不变价R&D投资额的一半发生折旧。在具体测算过程中,三种测度方法均要考虑R&D资本存量增长率、R&D资本折旧率、R&D支出价格指数等关键参数的设定。同时,基于三种测度方法比较研究,将其应用于中国R&D资本化估算实践。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eers on a fir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policy. We show that firms do not make R&D decisions in isolation, and that industry dynam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ining a firm's R&D intensity. Using a large sample of 54,393 firm-year observations from 1991 to 2015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find that firms' R&D decisions are mainly driven by their industry peers' R&D policies. Moreover, we find that R&D mimicking is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strong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whereas we do not find any evidence of information-based herding in R&D investments. Our addi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our main conclusions remain valid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regardless of the firms' market positions. Finally,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R&D mimicking increases firms' future values, future patent outputs, and estimated patent dollar values. Our findings are robust to endogeneity concerns, and to using alternative sample compositions, R&D intensity proxies, and different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