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产业化经营是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李世颖,张树春,夏金宝黑龙江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化的过程。近年来,又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接千家万户,生产、加...  相似文献   

2.
曹幸穗 《中国农史》1991,(4):16-22,36
商品经济在小农经营为主休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客观上需要一个多层化的市场结构,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庞大系统之中。就苏南地区而言,这样的城乡市场结构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层次:即农户→村落→初级乡镇→中心;镇→县城→中心都市→口岸都市。在这个七层结构中,与农民经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乡间市镇。它是联系城乡经济的中心环节。它与方圆十余里大小的周边农村共同组成一个乡村经济圈。以乡镇为中心的经济圈才是苏南农村的基本经济单位,而自然村落则变成了中心镇的“街区”或“居民点”。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大半个世纪,“小农经济”被大多数学者定性为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当政府准备进行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时候,这种议论再起。很多人乐观地说,一旦土地可以流转,未来可能会出现摆脱小农经济、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前,云南水果生产实行的是分散栽培、分户管理体制,真正集中成片统一的大型现代化果园极少,这种小农经济式的水果种植方式弊端日益凸现: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低、经济效益低。原因是:除果农管理和技术外,主要与生产体制有关。政府重视不够,无大型企业扶植,实际上已成了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果农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及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将何去何从?毛泽东说:农民为了经济自卫,必须办合作社。所以我们挑了几个当前合作社搞得很成功的例子,希望能对广大农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庭院经济的发展阶段1.个体农户时期的庭院经济。我国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前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和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除少数大地主庄园外,大多数农民是自耕农。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庭院经济则多是与这种小农经济相适应的附属经济。在资本主义侵入后...  相似文献   

7.
<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采取的是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特点是规模小、生产分散、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小农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容易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规模小,缺乏财富积累和储备的能力,在天灾人祸面前易陷入贫困和破产,又具有不稳定性。家庭经营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重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8.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海林 《农业经济问题》2004,24(6):61-62,65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近10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业仍然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地租剥削占主要地位,其经营方式仍然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1840年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商埠的开发,水陆运输交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农业中自然经济的破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这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有关。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贫乏。其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0.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的规模就难以扩大。土地的稀有使得土地价格昂贵,资本家嫌投入的成本过高而不愿投资于农业生产。广大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出卖自家的  相似文献   

11.
(一)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造小农经济 改造小农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时,一般都面临大量的小农经济,它是一种陈旧的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小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体。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落后的农村生产方式依然存在,虽然小农经济在改革后已经得到了发展,但其发展模式存在着争议,所以小农经济未来如何发展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社会性小农运行的两种模式的分析,提出了社会性小农是构成小农发展的社会基础这一论调;并通过论证这些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了当今小农经济格局,最后指出社会性小农奠定了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基础,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肯定了小农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来源于欧美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土地过度分散,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处理过度分散的土地,弥补小农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缺陷,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章以家庭农场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的发展条件,总结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家庭农场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目前尚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如果能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开支,可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伊始.伴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农村势头强劲.在全国也显示出一种大发展的趋势.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现象。但另一方面.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散的、低效的小农经济.及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舒超 《农村展望》1997,(5):48-48
二战后日本的小农经济为何一直如此稳固,而其农业中资本主经营发展为何如此缓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般,在农业中发展资本主义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用发良的办法把封建地主经济绥慢地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另一条是以革命 手段废除农奴制,彻底打碎封建经济,促进小农经济的自由发展,并在农业分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资本主义大农业。走这条道路的典型国家是美国,故亦称为“美国式道路”。从日本农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看,上述两种形式都不典型。战前日本长期保持了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中的变革很不彻底。按理,封建地主经济应绥慢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地主应逐渐成为农业资本家,便实际上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基本未变,仍居统治地位。战后“农地改革”消灭了地主经济,建立了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土改是比较彻底的。但是,日本几十年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大农业,农村中小农经济仍占着绝对优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显然同日本的各种具体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这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有关.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贫乏,其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0.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的规模就难以扩大.土地的稀有使得土地价格昂贵,资本家嫌投入的成本过高而不愿投资于农业生产,广大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出卖自家的土地.所以,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大国的日本,农村却成了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立足我国国情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阶段农业的发展需要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一)人口众多,农民所占的比重大,人均耕地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分迫切。我国12亿多人口,9亿农民,这么大的一个基数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长期以来,农民处于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的状态,商品化程度低,社会分工、分业程度也低。应该说,这与我国现有的保持小农经济发展形式和分散的经营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农民就应有资格选择一条规避市场风险、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社会的分工、分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内容,从而获得规模集聚效益和分…  相似文献   

19.
重农抑商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维系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型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庭院经济走向市场的思考刘廷佐,李世颖当前,黑龙江垦区庭院经济正处于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分散型向专业型和规模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宏观指导,推进庭院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垦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一、加强垦区经济建设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