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林传坤 《发展研究》2007,(5):108-110
严复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并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挽救中国的先进代表.他有目的、有选择地译著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资产阶级经典箸作,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法治原则,形成了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启蒙法治观,了解严复法治思想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钢铁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去产能的强大压力,和谐稳定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本文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下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钢铁企业的思想思想工作者,要坚定不移的做到"三个注重",争当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宪政、"三个代表"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根于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宪政观念,西方的评论家常常误解中国的意识形态、宪政和法治的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不仅能够充当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础,而且能够充当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能够推动中国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行政各执法主体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提高素质,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已初步树立。要突破制约中国法治深入发展的瓶颈,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中国的法治建设"形神兼备"。源自中国传统的和谐价值是当代中国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结合现代法治理念,明确法治精神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各个环节的作用,并探索其生成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的灵魂乃宪法至上,法治的灵魂也乃宪法至上;宪政的精义乃限制权力,法治的精义也乃限制权力;宪政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法治也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离开了宪政,法治就有可能会被片面解释或者被误解,法治就无从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7.
农村是我国社会的基石,也是当前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不仅关系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形象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六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就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与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类型相比较,现如今的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和联结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当下的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混乱、价值观念的产生剧变,以及许多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出现对国家法律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应当引起法律层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可以有效规范和保证把发展始终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建设必须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当代暴力执法的法治困境,源自于以“行政执法化”为基本特点的法治进程.行政执法化实践的思想基础,在于“科层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原则,是法律至上的合法性原则、分权制衡的竞争性原则和专职分化的专业性原则.但是,以法律取代情理、以权力制衡权力、以程序正当暴力的法治理念,反而易于导致绝对权力和相对腐败,造成“政法冲突”和“情法矛盾”.行政法治应当重新思考和奠定其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县级政府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的基础和关键,而法治形象的好坏高低更是评价政府法治的标准.县级政府的法治建设在我国整个法治政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第三方"为主导的政府法治形象测评探索,在法学家和法律研习者,以法律人的特殊立场和眼光去观测政府的法治状况,有着实践性强、专业性高、公平和创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出台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法治建设二十年的优秀成果,本文旨在从法治的视角看待物权法的立法过程,明确物权法立法所体现的法治意义。物权法依据宪法而立法,是中国民主立法的一次巨大胜利,坚持平等保护原则,这是物权法对法治的贡献,同时也只有在法治的时代背景下才有民主立法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完整的法学理论逻辑体系,它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实践性、人民性、工具性等价值理论,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法权理论,提出法治关系范畴,进一步突出法学理论、法治理论的“应用性”,形成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的法治理论。建设新时代法治队伍,在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要义内化于心,指导职业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的新理念,本文由此论述了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至上,法治权威的宣传,法律文化的建设以及法治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法治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认清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他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多、民主法制少。”这样特殊的国情,甚至影响到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弊端。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法制恢复和重建、法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个阶段.文章认为,未来中国法治建设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中共十七大做出的总体战略部署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困境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被提上日程,新农村之"新"不仅在于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上,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新的法律与制度,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中,以此来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从中国农村的法治现状入手,横跨中国农村法治的根植土壤,到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理文明,畅想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出路,期望有一个真正崭新的农村在中华大地上崛起.  相似文献   

18.
“和谐法治”是中国法理学回应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推动法治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生长的最新努力,也是中国法学参与或引领世界法律对话的一种理论范式。和谐法治范畴的提出和展开,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团体,他们不断进行摸索与改革,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在地域辽阔的大国中实现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诗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行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变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目的是唤醒社会公民主体意识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还要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利益与独立人格,在他们对法治的思想中使权利本位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由此来引起他们从心中对法治产生依赖与敬畏之情,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对法无比的忠诚信念.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法治中国,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律的权威从何而来?它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当今社会,法治理念尚不牢固,"情大于法"、"权大于法"问题仍很突出,许多市场主体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门子"、找关系,而不是讲法治、走程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行业性垄断、区域性垄断普遍存在,个别市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