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冯丹  李南成 《西南金融》2004,(12):44-45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4年10月11日宣布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挪威籍经济学家芬恩&;#183;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183;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表彰了“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黄毅  夏宇燕 《金融博览》2004,(12):60-62
当地时间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即大家惯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挪威人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人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内所作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及商业周期背后的驱动力”。各方猜测的2004年度诺贝尔奖各大奖项至此便“花落各家”。诺贝尔奖花落谁家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的两位神经科学…  相似文献   

3.
凌朔 《金融博览》2004,(11):28-28
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10月11日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理论说明了政府政策和行为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史文胜 《银行家》2004,(11):108-110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尘埃落定,两位获奖人的理论因此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何德旭  张捷  王朝阳 《银行家》2011,(12):88-90
不得不承认,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学术奖励的本身。作为每年一次的"全球盛典",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对全球经济运行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意义。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这对处在后危机时代低迷不振的全球经济,或暗示了研究与反思经济运行的方向之一。本刊持续关注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期专门选发探究"宏观经济因与果"的文章一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旷日持久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多数精致的经济学理论黯然失色。这也难怪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回归传统和保守。而向博弈论靠拢无疑是最稳妥的方式。算上这一届,已有六次授予该领域的专家。而博弈论正以主流经济学的面貌出现,这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7.
谢识予 《金融博览》2005,(12):28-29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的教授罗伯特·奥曼与马里兰大学经济学系和公共政策学院的教授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文告中称,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