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悟人情     
耄耋之年的父亲常遗憾没能给我留下什么财富,就一册账簿。那是识字不多的父亲的手迹,或许父亲担心他会突然间辞世,就将账簿及早转给了我。一天。我偶然翻了翻,其间有些东西,是我怎么也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2.
我看父亲     
同往年一样,刚进腊月门,远在老家的父亲就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过年。为这事妻子前几天就和我商定,儿子过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正好趁放寒假的时间补一下英语。今年就不回老家过年了。但此时此刻,听着父亲急切而充满期待的声音,耳边又响起了《常回家看看》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稍加斟酌就打定了主意,告诉父亲单位一放假就回去。放下电话。我心里一阵释然,可往事却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3.
父亲     
在父亲工作的林业森工队中,同事们认为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父亲“能写会算”。说父亲有“文化”,其实就是指他能识字写信、会打算盘。这在教育普及、手机计算器电脑大行其道的今天,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父亲凭着这一点,就被人高看一眼。  相似文献   

4.
牡丹卡与我     
我第一次接触牡丹卡还是上高中的时候。父亲由于工作关系,很早就申办了牡丹卡,但平时不怎么用。父亲的一位老同学有一次出差路过我家。意外的重逢,让他们份外激动。回忆起过去那些蹉跎岁月,二人皆感叹世事的沧桑变化。晚上的聚会自然免不了。父亲决定到我们当地最大的饭店去吃饭。结账的时候,父亲却猛然发现由于疏忽,钱包里没带足够的现金。  相似文献   

5.
身边的榜样     
段纲 《金融博览》2009,(7):67-67
记得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县城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是寨子里的娃娃头,每天大人们一出工,一大群小伙伴就会扛着板凳到我家院坝来“开会”,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非常开心。但是,当父亲回到家里时,我就只能待在家中,他会守在桌边监视我做作业。那时,我真巴不得父亲永远不要回家来,让我整天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玩下去。  相似文献   

6.
父亲戒酒     
从孩童记事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喜好喝酒似乎没有什么其它的爱好,工作之余的八小时之外父亲主要靠喝酒打发时间,酒自然就成了父亲每天生活的必需品。父亲与酒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不知道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只知道父亲太爱饮酒了,有时家里吃饭时缺少个孩子,他会疏忽,但没了酒,父亲就像失了魂似的,小时候感觉酒就是父亲的命根子。我从小并不讨厌也没有理由反对父亲喝酒,就觉得他没我们可以,但没酒却不行。一日三餐中,父亲除早上不喝酒之外,中午和晚上各喝一次,日日如此,月月照旧,年复一年,喝酒的习惯成了自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宝贝     
父亲是位老税务,已经退休在家两年了。可每当唠起他那些陈年往事,他就滔滔不绝,唠个没完,像是个得胜还朝的将军,得意的又像回到了那个年代。听父亲说,他从事税务工作三十多年。起初是个生产队会计,后来到公社工作,再后来到了一个只有五个人的税务所里上班。  相似文献   

8.
赵云 《云南金融》2007,(6):59-59
我小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那时,身为南下干部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享受着”被集中看管、喂猪等“待遇”。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在大理市下关一小读书时,也饱尝了被孤立、嘲笑、戏弄、围攻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我有意躲开那些故意挑衅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时,就会拼死和他们对打,常常双眼青肿如大熊猫、口鼻流血地跑回家。  相似文献   

9.
牛缘     
我发着高烧,全身无力,躺在隔壁康太公家那磨得发亮、青青的石门槛上,迷迷糊糊地听着乘凉的人们很大声的聊天。心里则还盘算着下午不要去放牛了吧。然而当我的父亲牵着牛向我走过来的时候,我的幻想彻底破灭了。父亲摸了摸我发烫的额头,还是把牛绳塞到了我手里。那天下午就在山上我们平时歇息的大青石板上,我用小石子刻下了:  相似文献   

10.
红绸花     
刘齐 《金融博览》2013,(13):81-81
儿子婚典次日,山西果农老刘的家里已经收拾利索。一辆农用三轮车,昨天停在外面,此时开进院子。这是新郎小刘挣了工资,孝敬父亲的心意。父亲原本就珍惜农具,对这“电牲口“更是呵护有加,开了一年多,连轮胎帮上的“毛刺”都没蹭掉几根。院子东边,昨日婚宴的烹饪用地,现已翻出新鲜松软的黄土,播了种子,  相似文献   

11.
赵云 《时代金融》2007,(6):9-59
我小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那时,身为南下干部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享受着”被集中看管、喂猪等“待遇”。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在大理市下关一小读书时,也饱尝了被孤立、嘲笑、戏弄、围攻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我有意躲开那些故意挑衅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时,就会拼死和他们对打,常常双眼青肿如大熊猫、口鼻流血地跑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偏僻的穷山村。说偏僻,是因为它位于县城边陲,再过3公里就出县界了:说它穷,是因为该村3年前才用上电,喝上自来水,前不久刚修通一条通向乡政府的土路:说是小山村,是因为一个村子只有九户人家,点缀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上,好像巨幅山水画上留下的几个墨点。喜才和爱红就生长在这个小山村,喜才父亲死得早,单根独苗,和母亲相依为命:爱红有一个弟弟,小她10岁,父亲体弱多病,  相似文献   

13.
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转业后自愿回到贫困的家乡,在山区的小镇当了一名税收专管员。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回到家乡的父亲比在部队更忙了,每天骑着那辆吱吱嘎嘎的自行车满山满境地跑,一回家就抱着那本厚厚的书看得着迷。妈妈告诉我,那是一本为国家收钱的书,爸爸在学本领呢!  相似文献   

14.
干了20多年企业会计的父亲于1996年退休了。作为一名会计,父亲善于精打细算,是一把理财的好手,是颇有名气的“铁算盘”。对纳税的事儿,他也是“铁”出了个样儿:该缴的,一分也甭想少。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干了大半辈子会计,你爸的彩就出在了诚实纳税上。”  相似文献   

15.
我的傻弟弟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分在储蓄所。一天下班前送走款车,我们正在清理地面,一个八九岁左右的男孩走进来说“我找我爸”,一看就知道是个智障儿童。他只提供了一条线索,父亲在粮站上班。我打遍所有关于“粮”的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父亲,一提地点,恰好是我下班路过的地方。我买了冰激凌给他,手牵手送他回了家。  相似文献   

16.
八路军老战士、我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时间在流逝,父亲留下的故事却还是那么清晰。  相似文献   

17.
王卓的行事风格来自于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王卓的父亲王义善。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承包了国有企业山东蓝天首饰有限公司,在黄金市场尚未放开的时候就拥有了合法经营牌照。20多年的发展,蓝天首饰已从一个小厂发展成为今天旗下拥有两大知名品牌、1000多名员工的珠宝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8.
父爱如丝     
那天看望双亲,正告别欲走,父亲叫住了我,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良久,他进出一句话:“我想吃过桥米线。”我很惊讶,一向刚毅坚强的父亲怎么一下变得像个小孩。时间年轮的辗转,不经意间在父亲的身上烙满了岁月的沧桑。那满头的银发,蹒跚的脚步,刻满皱纹的脸庞,我这才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相似文献   

19.
父母住在乡下好多年了,母亲从十八岁过门与父亲结婚那天起.她就一直生活在老院子里,她是在共和国诞生那一年走进老院子的,屈指数来已整整六十年了。  相似文献   

20.
圆梦之路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孩子,7岁那年,他告诉父亲自己想当一个电影明星。为了这个梦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真的去了少林寺,剃光头、吃素整整6年,期间什么都练,刀枪棍棒耍得团团转。14岁那年还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跪别了方丈,来到北京,主职是蹲北影大门,等待剧组的伯乐,副职是当民工讨生活。剧组给临时演员的报酬少得可怜,有时就管一顿盒饭,眼看着身边的兄弟相继失望地离开,他仍然很乐观,因为这毕竟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