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9月15日开始,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美联储实施QE3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运行。本文以美国前两次QE政策的动机和QE3出台的原因为切入点,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财金大势     
美维持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月27日宣布继续执行去年底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历史最低位,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美联储将采取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缩小QE规模,引导资金回流美国国内。我国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从紧从稳,而国内面临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过大、房地产价格转向等问题,国内金融风险逐步凸显,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农发行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资本运用及风险控制,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有效措施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4.
环球扫描     
IMF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美国经济年度评估报告中表示,由于薪资税减税结束以及政府部门开支削减等财政"逆风",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12年的2.2%放缓至1.7%,较上月公布的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但IMF表示,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市复苏,美国经济增  相似文献   

5.
环球扫描     
<正>IMF称全球经济面临三大转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一份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监测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面临三大重要转变,分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正常化,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依旧宽松;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过程中正经历增速放缓;长达十余年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IMF警告称,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过渡,全球增长将面临"脱轨"。具体表现为:美联储加息将增加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经济转型将给全球带来外溢效应,尽管中国经济具备"减震"能力,但转型之路仍然崎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制约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财政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前,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1和QE2已经结束,其对我国的影响已基本显现出来。从正面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帮助华尔街金融机构摆脱了破产风险,而且有效遏制了市场陷入通货紧缩的危机,股市也走出了下跌阴云,其表现在发达国家中最好。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国外需求急剧减少,我国出口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而美国作为我国出口最重要、占比最高的市场之一,其经济的复苏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增  相似文献   

7.
一、上半年形势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发达经济体整体呈复苏态势,新兴经济体表现相对疲弱.美国一季度受极端天气拖累,GDP终值环比下降2.1%,之后在投资、消费等带动下很快恢复增长,房地产、就业等数据不断好转,二季度GDP初值年化季率增长4.0%;由于复苏动力较强劲,预计下半年美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美联储近期表示如果经济达预期可能在10月份完全退出QE.  相似文献   

8.
国际     
正全球央行紧盯英国脱欧外溢风险。近期,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均表示将密切关注英国"脱欧"外溢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英国"脱欧"为全球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美联储升息步伐可能放缓,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则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日本决定从2016年度开始全面向中国出口大米。  相似文献   

9.
财经要闻     
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发布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财政部:鼓励金融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日前,财政部发布《国有金融企业年金管理办法》,明确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美联储宣布推出QE4 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QE3,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为850亿。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于预期美联储此次加息,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美联储2017年开始新一轮加息周期,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入手,分析美联储预期加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美联储预期加息的可控性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7年,美国国内通胀和就业水平出现强势复苏势头,3月16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0.75%-1.0%。在全球经济形势疲软背景下,美联储加息将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金融的诸多领域产生巨大冲击。本文在分析了美联储加息的经济背景、历年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之后,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试图从跨境资本流动、国际贸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业四个方面,解释新一轮加息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应该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环球扫描     
<正>美联储高层预计年内加息两次美国旧金山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日前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接近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美联储可能在2015年内加息两次,每次为25基点。他认为,等待太久才加息可能会带来风险,而更早开始行动且随后循序渐进的加息会更安全。他表示,所有迹象都表明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取得"巨大成就"。通胀方面,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潜在通胀已经走出谷底,在更多证据表明通胀朝向2%的目标水平上升前,他对收紧货币政策持谨慎态度。他预计未来几个  相似文献   

13.
半步改革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其本质是由全球发展持续的严重失衡以及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自网络泡沫危机之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直保持低利率。我们已经认识到,当年为了刺激美国经济,过低的利率政策持续了过久的时间、这样一来,人们错估了风险,  相似文献   

14.
国际     
<正>美联储宣布10年来首次降息。美联储7月31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下调25个基点,至2%-2.25%,这是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首次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此次降息是为防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下行风险,帮助抵消这些因素对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推动美国通胀更快回到2%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重启加息周期,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急速跳升,中美利差倒挂将可能导致债券市场利率水平上扬,从而提升农发行发债成本。2022年以来,美国的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FFR)已上调3次,从0-0.25%累计上升150基点至1.5%-1.75%。美元利率上升引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叠加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膨可能拉升国内CPI涨幅,稳增长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转向防通胀(控币值)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专家声音     
<正>周小川:根据经济和通胀走势调整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31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系列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和通货膨胀走势进行适应性调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改革创造机会,但单纯依赖货币政策也会带来风险。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  相似文献   

17.
动态与信息     
<正>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宏观格局对棉纺织业影响美国QE超级宽松政策释放强势流动性,日本紧随其后;欧洲救市也顺其势;全球这么大的流动性若不能流入实体企业投资发展,进入金融市场将再掀波澜;经济信心不足、行业库存一旦挤压,在产业悲观与当前私募资金寻找可乘之机下,做空原材料或成为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近期贵金属黄金、白银,工业品铜、橡胶等暴跌,实体企业一片恐慌;金融市场突发性下挫打破现货企业的经营计划;国内企业参与期货套保的毕竟有限,实体经济在原材料价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央行较为频繁、灵活地实施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为在结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速下滑的国内经济营造一个适度平稳的资金面;为资本市场创建一个适度宽松的运行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国外资本市场波动对国内资金面的冲击。债券市场也在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在较为震荡的调整行情后延续了上一年的牛市。在对2015年货币政策进行解析基础上,结合债券收益率等数据对全年债券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综合各个因素,对2016年初期的货币政策基调做出预测,并进一步做出近期债券市场整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在连续五年下跌后,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强劲反弹,因为供应过剩局面开始减退。许多因素都在共同起到作用——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技术面超卖。彭博社编纂的数据来看,自年初以来,投资者已经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