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影响了农村人口的流动和职业转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课协调发展。我国作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农村在社会结构中占着较大的比重,城镇化建设所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农村教育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而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能利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的融合借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漫长历程,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在我国,不同的政策和时代背景催生一系列城市问题,而这些城市问题最终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归根结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心在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一定经验,但仍面临一些矛盾问题。搞好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经验、问题、对策等内容的研究,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据和前提。本文通过对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项目和模式、原则及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面貌将发生改变。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问题,为此,从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考虑,应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7.
在我国,乡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与产业协调发展及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对两者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方面(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小于产业城镇化,而在发展速度(城镇化增长率)方面,前者却远快于后者;对比2005和2015年,省域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由空间分异明显向空间分异弱化转变;产业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土地城镇化对产业城镇化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针对目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之间的非协调状况,应注重将抑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和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结合,切实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兴农等策略的持续推动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得到有力支持,全面提高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持续推动新时期农村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文章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划,分析了制约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基于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规划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农村的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苏南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阻碍”的关系。曾经作为“苏南模式”发展主体的乡镇企业 ,经过改制置换 ,在目前的苏南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对此 ,笔者试通过实地调研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一、苏南城镇化发展形态分析苏南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悠久 ,早在宋元之前 ,江南的苏·杭地区就已有几十个市镇 ,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比较缓慢 ,至 2 0世纪 80年代之前大多数地区仍停留在小城镇发展的初、中级形态 ,即集市或集镇形态。其后 ,随着…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不断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动力。文章以河北省为例,使用2008—2019年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探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效率以及农村金融创新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科学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密集产业农民工失业增多。许多农民工失业后并没有向农业生产领域回流,而是留在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或者返乡在非农领域创业。金融危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城镇化需更加健康地发展,并要健全涵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推行积极而稳妥的土地流转机制,有助于农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危机,但要规避土地流转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并需创建土地流转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提出之后,理论界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形式、途径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各种观点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朱晓靖 《农业经济》2023,(6):132-135
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两者发展并不同步,导致我国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的协同作用难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者的发展速度。为了有效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本文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城镇化与耕地保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对现实矛盾。实现农村城镇化与耕地保护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项十分迫切而又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农村城市化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催生了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变革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涌动,城镇不断向农村空间扩展,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制度现今已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需求,农村养老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三农问题中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剖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分析,提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大数据思维,通过优质旅游业的开发和带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进入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因此,深入思考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行之有效、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