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在鱼体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絮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在白城地区形成的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鲫鱼的产量,但由于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其病害也在不断地发生,严重阻碍了鲫鱼养殖的发展。现将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关于鲫鱼病害的防治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使鱼体受伤,  相似文献   

3.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繁殖,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殖于鱼体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活动不便,体质下降,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4.
<正>一、水霉病概述病原:水霉为真菌,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种类。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  相似文献   

5.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罗非鱼进入越冬期时,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及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罗非鱼刚进入越冬期,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或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1.问:鱼类水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控?答:(1)水霉病的发生。是由于在鱼类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鱼体受伤,水霉菌乘虚而入;或在寒冷天气冻伤鱼体时,水霉菌乘虚而入;或鱼体被寄生虫损伤,水霉菌乘虚侵入;或鱼类密度过大时,互相斗争损伤过多,水霉菌乘虚而入。使鱼体黏液不断增多,开始焦躁不安,与水生植物或水中固体物发生摩擦,然后黏液  相似文献   

8.
<正> 1、水霉病 即肤霉病。池水中的霉菌侵入鱼体表伤口,向内深入肌肉组织,向外长出一簇簇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鱼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表现焦燥不安,最后瘦弱或继发感染细菌病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水霉侵染鱼卵可发生卵丝病。防治:在起捕、运输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鱼体受伤。治疗:(1)  相似文献   

9.
黄鳝的人工饲养技术问答(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3.水霉病:又叫鳝白毛病、肤霉病。主要是受伤的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方法:(1)养鳝池在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黄鳝大小分养,避免受伤。(3)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1)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2)大鳝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4.腐皮病: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病鱼表现症状为: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其腹部两侧尤为最多,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  相似文献   

10.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由于大多数水霉菌为腐生性,鱼体通常由于换水或搬运时受伤,鱼体局部皮肤受损或鳞片脱落,导致水霉等霉菌的腐生感染,从伤口处侵入并大繁殖。【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肉眼只能看见鱼体伤口处组织红肿,皮肤附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菌丝的生长,大量新繁殖的菌丝为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同时,菌丝体还能深入肌肉中,其分泌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常发生水霉病。 症状:由于机械受伤或寄主破坏,使鳞片脱落,导致水霉侵入伤口,吸收皮肤里的养料,迅速萌发,并向外长出菌丝,肉眼看上去好似棉毛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加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冬季最为流行,分布极广,各种鱼类都能得水霉病,从鱼种到成鱼都可以感染水霉菌。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奥尼鱼进入越冬期时,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及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防治方法:(1)越冬池要严格消毒后才能放鱼。(2)水温应保持在20℃以上,做好保温升温工作。(3)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4)入  相似文献   

13.
<正> 据众多养鱼户反映,春季鱼类死于水霉病的达30%以上。可见,水霉病是春季鱼类的大敌,各养鱼户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拉网、运输及养殖过程中,鱼体受了伤,水霉和绵霉菌侵入鱼体伤口,大量繁殖生长成棉絮状的白色  相似文献   

14.
<正>水霉病是由水霉科多种真菌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类霉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鱼体在一年四季都可能被感染,尤其是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易流行,在全国各养殖区均有流行。对于各种饲养鱼类,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霉菌刚刚寄生阶段,通过肉眼观察无任何异样,而当菌丝生长到肉眼可见的时候,证明菌丝已经侵入鱼体伤口,尤其是鳍条底部等无磷的部位,通常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故又称此病为白毛病。被感染后鱼通常表现为急躁不安,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相互摩擦等现象,严重时患处肌肉逐渐腐烂,  相似文献   

15.
<正> 水霉病是由真菌性的水霉或绵霉侵入而引发的真菌性鱼病。黄鳝由于机械损伤或相互咬伤、敌害生物侵袭造成的伤口,被致霉菌的动孢子侵入,吸取皮肤的养份,迅速萌发,并向外长出菌丝,似棉花状,故又称“生毛”病,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微生物疾病 1、水霉病:又叫肤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为霉菌的一类,包括水霉科、芽枝菌科和霉科中的一些种类。当鱼体由于捕捞、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落鳞片或碰伤鳍条而导致受伤,霉菌极易趁虚侵入伤口,寄生于表皮,吸取坏死细胞的养料,向内外生长,随着坏死组织的  相似文献   

17.
一、水霉病:1、发病症状:病鱼在染菌初期,肉眼看不到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的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的皮肤组织肉,其余大部分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成棉絮状在水中飘动。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  相似文献   

18.
鱼类真菌和藻类病的诊断与防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直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病原是多种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气温的降低,秋冬季节的到来,水温也不断降低。此时正是养鱼捕大留小的季节,也是水霉病开始流行季节,在拉网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如果鱼体受机械损伤,病原菌会乘虚而入引发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水绵病。病原体常见的种类为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病从秋末开始至早春鱼类都易感染。一、症状鱼体受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的水霉菌丝,如旧棉絮状,病鱼焦躁不安,食  相似文献   

20.
正一、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等真菌。发病是由于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鱼体受伤被细菌感染所致,严重时常导致死亡。症状: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絮棉状,肉眼即可识别。防治方法:生产操作一定要规范,避免损伤鱼体;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清新;在鳅苗下池前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