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文杰 《农业经济》2023,(3):141-142
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未来趋势。农村旅游业体现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积极带动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农村旅游,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旅游的影响,探讨农村旅游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短板与不足,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乡村旅游符合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城乡接合处。发展乡村旅游在丰富城镇居民休闲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负面影响。泰安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丰富的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以岱岳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目前岱岳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与林业是农村地区两大并行互补的产业资源存在形式,均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与可观的经济收益,通过建立两者之间协作互助的滚动发展机制,充分挖掘二者的商业价值与经济潜力,已经成为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之策。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现阶段农村地区在旅游业与林业的滚动发展机制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亟待进行调整改良。应对旅游业与林业进行沟通协调,努力构建起农村旅游业与林业间的滚动发展机制,推动农村地区旅游业与林业滚动发展的交互双赢。  相似文献   

5.
探析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雅珍 《山西农经》2017,(21):57-58
随着人们对旅游环境的绿化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便成为游客青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特色旅游方式,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风貌,因此带动了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推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旅游业的各方面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中乡村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因国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合理调整,让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命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比重也逐渐加大,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提供条件。因而,本文就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与对策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6.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情况不乐观。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我国农村旅游需求不断回升。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尽快恢复,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助力。分析了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村旅游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取山西省1995—2018年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代表性数据,建立由山西省生产总值、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组成的VAR模型,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但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经济格局,必须基于乡村地理区位优势,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思路作出全方位的调整,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经济潮流,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主要分析了乡村旅游业不断扩张对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缺陷与问题,详细列举了革新发展路径和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乡镇建设与繁荣农村经济的途径研究,是由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经济室共同承担的国家计委“七五”期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开发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50年代初以来,我国曾几次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考察,但主要侧重于自然方面,经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兴产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新方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对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探究了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影响的双面效应,提出了农村新兴产业勃兴环境下旅游业发展的应对策略,试图寻求农村新兴产业和旅游业的契合点,探索双方互利共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旅游业已逐步完善,农村经济也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发展,如何让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文章基于重庆地区农村生态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一种多层次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该地区的农村生态旅游和经济互动互动发展做出一定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几个最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互动发展的情况从整体上来分析处于良好状态,但仍存在众多的制约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其中,在所有影响农村生态旅游业和经济互动发展的所有因素中,来自旅游品牌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游览环境负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得到稳步落实的背景下,科学引导休闲创意旅游业的有序发展,能够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与活力,充分带动农业与关联产业的提档升级。受制于创新性不足、运作模式单一、经营机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乡村休闲创意旅游业并未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紧密、高效的对接与互动。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休闲创意旅游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旅游生态链,突出观光旅游的文化品味、提升消费者的人文体验,从而为农村经济的转型优化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干湿区界线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利用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的76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数据,采用Penman 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干燥度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燥度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反距离加权差值(IDW)研究了干燥度界线的动态变化格局。[结果]近54年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冬季为减小趋势,夏、秋季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兰州以西,银川—太原一线北干燥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2)干旱与半干旱区界线在1075°E, 375°N以东表现为经向变化,以西为纬向变化,近54年干旱区范围变化不明显; (3)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南北方向波动变化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向南扩张到华家岭—六盘山—平凉—庆阳—延安—三门峡—长治一线以南,半干旱区面积达到最大,比20世纪60年代的半干旱区范围扩大14%,比2000—2009年大5%左右。[结论]近54年黄土高原总体上地区呈干旱化趋势,半干旱区面积扩大,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年代际南北波动频繁,变化范围大,半干旱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业在各个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免呈现出了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更凸显出乡村旅游业的滞后。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业,可有效克服其发展短板,实现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该地区既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环境脆弱的地区,又是全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本文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生态恢复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现状,探讨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旅游业为农村经济拓展了新领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保障。文章分别构建内蒙古农业经济和旅游业指标体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方法 选取2010—2019年能充分反映内蒙古旅游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9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测算旅游业和农业经济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然后选择灰度关联分析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关联协调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结果 (1)2010—2015年内蒙古农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2019两系统发展水平波动性和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其中,粮食单产、休闲农业产值占比、畜牧业产值占比、第一产业贡献率、乡村从业人员数量指标是造成农业经济系统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旅游业子系统中以星级宾馆和旅行社就业人员下降趋势明显,影响较大。(2)农业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和指标关联度基本处于中等关联等级以上,乡村从业人数A6(0.901)和乡村从业人数A7(0.890)属于高关联程度;旅游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除了旅行社总数指标属于中等关联等级,其他指标均属于中等关联以上等级。结论 得益于资源优势、开放政策、人口红利等,内蒙古农牧业和旅游业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随着传统红利窗口的关闭,不稳定,发展不充足因素开始凸显,未来亟需加强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产品类型,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培育人才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遵东 《农村经济》2006,(12):53-55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旅助农”,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乡村旅游业在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相关的对策,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日趋壮大的旅游业中,农村旅游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农村旅游主要是靠农村特色、农家风貌、农民风采来吸引游客,因此,要想保持其长久发展,必须以"农"字为抓手,在农村特色、农家风貌、农民风采等方面做文章。本文基于国内外农村旅游现状,提出了以"农"字塑造农村旅游业的构想,追寻、挖掘和发展农村优势资源,探索以"农"字塑造农村旅游业特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杜波 《山西农经》2021,(1):49-50
乡村旅游开发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业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刺激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各地要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好旅游资源,结合当地人文与自然特色创新乡村旅游项目,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研究与分析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策略,旨在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 (主要指黄土高原 )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发祥地 ,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分析两千多年来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消长兴替的过程 ,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度的农垦和单一的粮食生产 ,必然要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灾难 ,导致农林牧业生产的全面衰退。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该区人民生存的基底 ,而且也是东部农区的生态屏障。因此 ,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不仅是该区域的内部问题 ,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与黄河的安危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开发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