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目的。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但虚拟经济又具有独立性。虚拟经济具有寄生性、规范性、复杂性、高风险性,使得虚拟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扩张发展,过度膨胀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要引导、规范、适度地发展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体经济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由虚拟资本运转而形成,是经济中的软件;广义虚拟经济则是人本经济和需求经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是经济体的三个面,通过信息衍射和融汇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体。基于此,本文构造了经济体"金字塔"模型,研究了"金字塔"模型的运行规律,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失衡问题,并探讨了"金字塔"模型对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8—2016年的年度增加值数据,本文从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两个层面解析对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特性以及区域空间关联上均有所体现。本文发现中国实体经济的空间特征与总体经济空间特征较为相似,而虚拟经济则不然。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多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而对虚拟经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注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对于实体经济,我国虚拟经济存在区域差异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水平较低以及空间关联结构异化等诸多空间异质性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考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降低两类经济的空间错配程度,有利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更为稳健的空间布局,也符合"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区域协调发展总要求以及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妍妍 《经济师》2008,(1):72-74
虚拟资本自产生以来迅速发展,虚拟资本的发展过程也是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经济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反常的现象。因此,从理论上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驾驭虚拟经济。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运作的空间,而证券市场是一个心理主导的市场领域,因此,从心理预期角度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特点等,可以为宏观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虚拟网络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对人们传统方式的深刻影响,深入探讨了虚拟网络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并分析了虚拟网络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为政府和企业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网络经济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兴起,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巨大作用。民间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根源于我国慈善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府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社会中产阶级逐步形成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虚拟经济作为独立运行的价值形态,产生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其过度发展将导致与实体经济的脱离,形成经济泡沫,损害经济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论虚拟经济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虚拟经济飞速发展。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而同期国际资本流动增长率高达18%左右。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已达到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GDP总和(约29万亿美元)的4倍多。目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2万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会更快,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相似文献   

9.
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就形成了泡沫经济。正确理解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对于现代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三者的内涵及相关关系作了理论说明;并用两个案例对理论的说明作了反证研究,最后得出我国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关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虚拟经济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尚不能满足实物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配置不当,虚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实物经济的成长。因此,中国应遵从适度和平衡原则,稳定和协调地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只有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1.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在社会管理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杭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表明,它们在社会资本、制度设计与技术平台方面具有较好的协同动因,并在集结公民意愿、促进居民融合、提供社会服务、调处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协同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框架和政策法规,为社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而社区社会组织则需要提高自身能力,拓宽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协同领域,并且创新协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超 《技术经济》2006,25(8):19-21,40
在中央大力倡导政企、政资、政社分开的过程中,加大中介组织的发展力度对于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的根本变迁,公民社会由此催生并赖以存在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使之协同政府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效率、制度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判决执行难是当前民事司法活动的重大问题之一。执行难的突出表现是执行缺乏效率,执行制度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执行行为运作不规范。法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效率极大化为目的。民事执行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执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是一种制度的重新架构。对民事执行权的再分配、对执行活动的规范管理、对执行周期的控制、对执行人员的培训等改革措施都是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增大执行收益,提高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缩写为NGO),出现于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在过去20年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比较低的,谁能“领导”公民参与政治,非政府组织无疑是最好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全体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分析了社科类社团的功能与属性,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探讨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对社科类社团的功能需求,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社科类社团功用发挥的路途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对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殊原则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在改革的具体模式上,三支柱养老保障体制同样适合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中公务员职业养老年金是充分体现该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殊原则的层次,通过设计政策性的团体年金保险展开这一层次的建设,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以保障公务员利益,规范公务员行为,进而实现制度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农民工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社会资本占有贫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制度原因、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原因,亦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我们应改变制度,改变城市居民价值观念,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快发展经济和加快城市化建设以增加城市农民工的补偿资本。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势下,来自诸多领域的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已初见端倪。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某区的实地调查,与政府相关部门及13家社会组织的半结构式访谈,从资金来源、项目实施、注册年检、项目介入四个维度实证研究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情况,并归纳出了四种合作模式,即强伴生模式、伴生模式、弱伴生模式、无伴生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所面临的法律主体资格不明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没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以合法身份承接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也不能以联盟名义签订合同,其身份地位与其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不相匹配。通过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分析其法律现状和实践中所呈现的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备案制等存在形态,提出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破除其承接政府服务职能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身份”不明问题等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