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采取三项重大措施,使国家由乱而治,由弱到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后世统治者为了"治国御民",莫不纷纷效法。我们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也应从中受到有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圣贤明君”,他文治武略,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太宗晚年,亲自撰写了《帝范》共十二篇,反映其一生执政经验的精华。时至今日,唐太宗的为政之道仍具有深刻启迪。一、取信于民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立法     
中国历来都重视"德治","德"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更需要"德治",只有把"德"置于立法的高度,做到"德"、"法"相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更有利于治。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特别是以"无为而治"、"道"、"德"和以民为本等为代表的治国思想,古往今来始终焕发着光彩。香港特区政府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城市治理中形成了"有为而管"和"无为而治"的城市治理模式。学习这种城市治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内地城市治理水平有着独到之处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主刑辅"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治国思想,是封建士大夫探索的理论结晶。但在现实生活中,封建帝王并非按其行事,而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其统治。实践证明,凡当帝王因地制宜实施统治时,便会国泰民安、国祚长久;反之,则会社会混乱、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采取三项重大措施,使国家由乱而治,由弱到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后世统治者为了“治国御民”,莫不纷纷效法。我们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也应从中受到有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谈怒     
喜怒哀乐,是人的常见的情感。喜和乐自是好事,哀可以说为所有的人所不愿有,唯有怒,究竟是生怒好,还是勿怒好,是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话题。一般来说,怒是人们尽量避免的一种情感。唐贞观年间,凡死刑都要经皇上亲自核准。唐太宗李世民在审阅案卷时,常常为罪犯十恶不赦的罪行所震怒,于是笔随意到,朱批下去,自然人头落地。但精细的唐太宗逐渐发现,个别上报案情实际上是有出入的,有的案子尚在可杀可不杀之间。震怒之下,容易出现处置失当。于是  相似文献   

8.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9.
李甲子 《大众商务》2010,(1):165-165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是现代法治与德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治国安邦的有效途径。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德法合治。立法要引入道德价值标准,德能行法、法能固德;执法者要有良好的德行,权自法出;爱民教民,确保民权。  相似文献   

11.
因缔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唐太宗被后世誉为历代帝王的楷模。但作为初唐诗坛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业绩却很少有人论及,千余年来,许多评论家对此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肯定,仅从某些方面着眼,对唐太宗的文学作品和影响予以批判,形成一种不完全客观却长期影响人们认识的观点。论文正是在考察这些评价背景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唐太宗的咏物诗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确立,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家风家训是古代中国进行德教和治国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传统家训文化之所以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就在于前者为后者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本文将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家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四方面滋养作用的具体体现,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提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给学生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如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一以德治党治国方略,为各个系统、各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无为而治"和"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在从上而下,大力倡导和推动"文化强国"。那么文化强国的实质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遵循法家文化的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崇尚佛文化的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游牧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德法相济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它的当代发展,这一治国方略的一个体现就是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结合,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德法相济的原则,应注意把握有理有据与有情有义相结合、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教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法德并重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与德治二者统一于整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便存在重德治的儒家和重法治的法家,两家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儒家略占上风,终于确立了贯穿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直到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才使我国领导人和人民觉察到法治的重要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可是,依法治国使某些人又把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德治传统给忽略了,所以走一圈弯路后,江泽民同志又及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放到与依法治国等同的地位,我们姑且不论在西方各国一致法治的今天,以德治国是否符合“国际惯例”。但无德治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前几年的法治已多少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