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农地流转制度发展至今近40年,其制度绩效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鲜有针对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方法]文章根据农民的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采用农民的非农收入与家庭收入占比数据作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制度指标,并对该指标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VAR检验。[结果]据脉冲响应分析,在农地流转制度产生初期就会对农业产值产生正向冲击,其影响路径呈现出先是逐渐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一个倒"U"形的发展态势;随后采用方差分解的方式发现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作用滞后于农地流转制度发生的时间,但是正向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环境,坚持农地流转制度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影响农地价格的特定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 ,农地流转日趋活跃。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农地流转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目前 ,农地流转多数是有偿的 ,农地价格的形成存在多种方式。由于我国农地长期无偿使用 ,对农地价格的研究也一度中断 ,因而目前出现了农地价格在理论上研究滞后和在实践中不合理的现象。研究我国农地价格 ,不能只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农地价格的一般因素 ,必须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地使用制度、农地征用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相似文献   

3.
农地"三权分置"让经营权独立出来上市流转,需要关注的是农地流转主体的最终行动策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理论思辨发现,农地"三权分置"下的制度供给对流转双方的激励约束各不相同,双方基于不同利益考量就会出现利益冲突。面临这些利益冲突,农地流转双方也就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未来,制度供给要满足流转双方对确定性预期的需求,建立对流转主体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引导合作博弈、实行农地功能分区以及集体集中成片流转经营权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如何才能使农地‘三权分置’是有效的"命题,从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地产权结构细分对"三权分置"构成的约束及其组织治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农业生产特点下,家庭经营的重要性使得需要除去人身属性进而以财产权性质流动的农地使用权细分要求,对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构成了分置结果上的两难约束;(2)农业发展本身对农地处分权从流转权到抵押权细分的内在要求,对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也构成了方式选择上的实质约束;(3)面对上述双重约束,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在治理上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途径,同时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启示在于,在通过农地经营权流动与集中、建立和发展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需要保障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与其他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共赢;同时,在当前农地抵押贷款机制的设计与探索中要注意到农地流转对农地经营权抵押的影响会因流转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农地入股的物权流转可能保障农地抵押权实现。如何更好建立与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确立物权式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杰 《农村经济》2005,(6):24-25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实现土地经营的市场化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是流转客体的单一性、流转范围的封闭性、流转方式的债权性。本文认为,现行农地承包权债权式流转是低效的,应建立物权式农地承包权流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部门的整体效益较低。农地流转的过程既是农地资源重新配置与再利用,又是促进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合理有效地农地流转制度来高效配置资本要素,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维度来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别求农地流转对两个核心指标的影响大小。[结果]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增密和滞后一期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促进关系。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加速了农业生产资料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运作效率,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资本的持续深化。[结论]加快农地合理规范流转是提高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制度与农地所有权制度、经营权制度一起构成了农地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中农地流转制度异常重要 ,它是农地所有权、经营权得以实现的途径和真实体现 ,也是整个农地制度健康合理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最优组合。农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因此也必须进入市场 ,自由流动。只有流动 ,才能使农地与种田能手达到最佳组合 ,才能使农地由过于分散走向相对集中 ,产生规模效益。农地流转是农业规模经营不可或缺的奠基工程。本文拟对农地流转进行国际考察 ,并对我国理论界的农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评析 ,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微观经济问题,还可以解释土地承包制度变迁等宏观经济问题。土地承包制度变迁涉及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大部分文献只是从其中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农民负担过重、土地调整、征地冲突和农地确权等问题。文章运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分析框架,能够将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农民没有农业生产剩余的控制权,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村集体控制了农地调整所产生的剩余导致土地被频繁调整,造成农民承包土地产权安全性较低;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土地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承担着风险,不能完全控制土地流转产生的剩余,从而限制了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规模;政府和村集体控制了征地所产生的剩余,造成农民利益在征地中被剥夺,引发了激烈的征地冲突。农地确权清晰界定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利边界,提高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限制了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对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降低了农地的交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户获得农地承包权和使用权之后 ,如何才能促使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土地生产率 ,稳定农业生产 ,并为无地农村人口或有志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获得土地经营权提供途径和机会 ,应该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 ,特别是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尤其在加入WTO后 ,我国更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 ,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 ,使土地流转在…  相似文献   

12.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农地流转的差序格局化特征会怎样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着眼点,利用2015年CHFS微观数据,将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差序格局与新型城镇化三者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亲缘化特征显著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进一步检验作用机制发现,二者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作用方面并行不悖,农村内部整合型社会资本能够弥补正式制度不足带来的农地产权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应着力提升农地确权政策的执行效果,在构建起高效、合理、规范的农地流转制度的同时,促进农户间相互合作,加大力度培育以农户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项目,平稳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流转“内卷化”陷阱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地流转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下,农地流转去农业"内卷化"目标未能实现,其自身却陷入"内卷化"困境,表现在流转增速放缓、农地流转导致"小农复制"和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作用递减等方面。本文分析发现,农地的客观属性、农户主体效应、农地流转市场缺陷和政府推动农地流转的阶段性、运动性是农地流转进入"内卷化"陷阱的原因。本文基于"三个适应"视角分析未来农地流转发展应遵循的适度性原则。各主体需要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立完善农地流转治理体系等方面发力,跳出农地流转"内卷化"陷阱。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农地流转不断增加,但是农地流转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我国农地流转不顺畅。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的农地制度和流转特点,结合我国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我国农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识别出农业生产激励、交易费用、交易价格以及农村要素市场联动四种中间传导机制,构建了"农地确权—中间传导机制—农地流转"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追踪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农户农地转出,但会抑制农地转入;(2)对于发生过农地调整、有公交车到达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村庄,农地确权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3)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和交易费用机制抑制农户农地转出,并通过交易价格机制对其产生促进作用;(4)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促进农地转入,并通过交易费用机制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地经营权流转:难点与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转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路径。农地流转制度的适度创新不仅是农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优化农地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以后,我国并没有出现如理沦界所预期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高潮,就总体上而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以行政性调整为主,农地流转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近年来一些省区的农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也未改变农地流转的基本状态,仍面临着一系列亟需关注的问题。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存的问题1、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主体保障作为农地经营主体的农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二次土地革命",有序的农地流转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于实现以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研究阐述了农地流转对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积极作用;揭示了农地用途变更扭曲农地流转目标,市场机制问题即金融体系问题对当前农地流转效率提升的制约;给出规范农地流转用途以提升农业效率,优化支持农业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和变革筹融资机制等支持农地流转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地流转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可从转型视角评价农地流转的效应。基于分析农地流转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系统关联和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弹性系数计算2001—2012年农地流转在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转型(下文简称"三农"转型)中的效应,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对"三农"转型的效应具有非均衡性:农民转型、农村转型滞后于农业转型,但是三者总体演变和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并对省域农地流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转型效应计算并进行类型划分,共分为八大类。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农地流转动力的权衡、保护小农经济和中产阶层、"四化同步"发展和农地流转治理结构优化等方面,实现农地流转"三农"转型效应的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