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游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追求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将游客满意度理论运用到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旅游游客体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挖掘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潜在因素,并借助IPA模型对游客期望与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49处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费价格、管理服务、条件设施、资源禀赋、游憩活动、景区环境及情感氛围7种体验;(2)游客职业、年龄、学历、月收入等特性差异对旅游满意度影响显著,且游客期望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森林旅游各体验项目期望均值为4.15,满意度均值为3.76,游客对山东省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基本满意,森林旅游产品的各体验项目还有待修补与改善;(4)根据IPA分析结果,得出继续保持项目12个、供给过度项目5个、从容改进项目6个、重点改善项目9个。在此基础上提出准确定位旅游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丰富体验产品类型,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改进旅游设施,提高管理服务品质;整合旅游资源,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等政策启示。研究结果验证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在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及指导意义,从体验主体角度出发,扩展了游客特性、期望与体验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维度,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准确把握游客感知现状,提升森林旅游体验满意度,深入发展森林旅游体验产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文章以秦皇岛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构建了全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游客满意度评价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IPA分析模型对秦皇岛市全域旅游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供给要素、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和生态环境是影响秦皇岛市全域旅游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其中,秦皇岛市旅游完善的内外部交通配套体系、生态环境、旅游安全与供给要素等为主要优势要素;智慧旅游体验、休憩场所、公共休闲配套设施、旅游咨询服务、免费Wi Fi、景区免费直饮水、投诉办公点搜寻和旅游厕所等项目则为重点改进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餐饮、住宿、景区、旅行社等企业监管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是我国唯一的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的国家公园。文章以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延庆世界地质公园4个核心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蚂蜂窝和携程网的游记板块搜索相关网络游记,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模型从游客视角探索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1)游客感知的长城国家公园旅游形象可以归纳为核心吸引物、历史文化氛围、旅游活动、配套设施、服务体验5大要素。(2)游客的网络评论以积极情感为主,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重游及推荐意愿,游客对长城国家公园有着较为清晰的历史文化定位,但存在旅游方式单一的问题。(3)由IPA分析可知,旅游形象各要素的表现性评分普遍较高,但重要性评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核心吸引物是游客最关注的要素。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长城国家公园以历史文化体验为特点的未来旅游发展方向,为国家公园的旅游形象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IPA方法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进行评价分析。调查评价结果表明:(1)前往森林公园的休闲旅游者主要来自福州市,性别上男女基本均衡,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中青年人是目前解说系统的主要使用群体;(2)21项指标的IP均值差均大于0,说明游客感受到各项指标实际表现均未达到其期望;(3)游客服务中心比较重要但实际表现不好;(4)电子导游的知晓度低,游客满意度低,使用率低;(5)牌示系统方面安全警示牌得到游客较高评价,景点解说牌内容的评价一般。提出了要完善游客中心,开放森林博物馆;创新数字化解说媒介;丰富植物解说内容,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南北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对比,发现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从北疆地区到南疆地区逐渐降低的态势,1990-2012年,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快;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上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甚至略有超越,与西部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基于此,文章从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步骤分层次推进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层次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等方面提出缩小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融合的咸阳市乡村旅游价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咸阳市为研究区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价值体系构成,以期为咸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情况,通过即时访谈法了解导游和当地商户对咸阳乡村旅游的认识,并归纳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有利价值。[结果]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种有利价值:(1)功能价值,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即56.0%的游客想参观民俗民居景点,37.0%的游客想参与生态休闲、瓜果采摘项目,5.0%的游客想体验农事活动;(2)资源价值,61.5%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一二级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解决了乡村旅游资源落后问题;(3)情感价值,不同游玩同伴寻求的情感体验价值不同,产业融合使游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和多元化;(4)品牌价值,目前仅有20.0%的省外居民参与了咸阳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省外游客涌入,提高了其品牌意识;(5)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不再分淡旺季,扩充了旅游业市场;(6)人才价值,目前旅游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中的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仅占20.0%,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调整了咸阳市的人才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结论]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六大价值:功能整合价值、资源融合价值、情感交融价值、品牌宣扬价值、市场扩充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在以后发展中,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扩展视野和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实证研究——以鄢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从乡村休闲旅游产生的原因、推动力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环境及民族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乡统筹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文章对游客感知理论进行了分析,旨在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指导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运用感知价值的理论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多维度的具体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对鄢陵县休闲旅游进行了分析,从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赏花踏青游、花乡农家游和品陈化店茶游4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乡村休闲旅游而言,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是保持较高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从鄢陵县各版块旅游现状来看,游客从乡村景观、产品服务、基础条件和成本认知等各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满意,游客回头率高,对外推荐度高,推动了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此外,文章还对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提出了建议,鄢陵县还需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潜力和特色,努力改善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8.
恩施土家女儿城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对接较为成功的案例,对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从游客旅游体验的角度出发,运用网络文本分析和ASEB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女儿城游客的旅游体验。结果表明:(1)游客旅游体验的高频词汇以特色民俗表演、土家美食、吊脚楼式建筑为核心,女儿城文化旅游项目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游客在女儿城景观开发和基础服务设施层面的体验感较差,整体满意度不高;(3)近年来,游客负面评论增加,有明显的旅游体验满意度下降趋势;(4)女儿城具有土家民俗文化品牌优势和环境优势,但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制约了游客旅游体验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为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类型、面临困境、融合路径的研究,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思路,从而为旅游服务业的创新性升级提供战略思想。[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从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式入手,以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结果](1)从游客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年轻游客占很大比例,29岁以下占68.2%,以大学生为主,且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的比重略大一些,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比老年人外出旅游几率大,精力充沛,且女性游客对于有机蔬菜、水果采摘以及农业观光旅游更感兴趣;(2)从游客的收入及从事的职业分析得出,游客的收入以及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游客的出游偏好。[结论]常规的仅仅以景区欣赏为主流的形式和当代人们的需求脱节,在此形势下,强化旅游的形式多样性,趣味性尤其重要。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创新意识,通过结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等,才能推动我国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疆1978-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了产业结构优化率(ISR)、存贷款比率(SLR)及金融相关比率(FIR)等指标,采用了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但主要体现为负向作用;(2)金融支持是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3)金融支持在未来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出持续性的正向作用。因此,今后新疆应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明确金融支持方向,重视和加强教育培训,以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全域性生态旅游的特点建立了伊春市全域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伊春市全域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归纳得出游客对伊春市旅游公共服务的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提升伊春市全域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森林康养旅游潜在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决策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有超七成的被调查者评价自己之前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森林康养,说明森林康养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尚未建立;(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会显著正向影响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行为意向;(3)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同时在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旅游在资金、用地等政策推动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系统梳理了乡村旅游研究热点、主题、演进脉络与研究趋势,归纳总结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借助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以2005-2020年的1596篇CSSCI文献为样本,对作者共现、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类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兴起于2005年,按照文献时间分布可分为缓慢上升阶段(2005-2011年)、稳步推进阶段(2012-2015年)、快速增长阶段(2016-2020年)3个阶段;(2)高产作者数量少且合作程度偏低;(3)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高度耦合,乡村振兴、旅游扶贫、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4)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传统村落旅游、游客研究、社区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振兴8个方面;(5)研究动态演进分为探索阶段(2005-2010年)、深化阶段(2011-2015年)、新发展阶段(2016-2020年)。研究认为在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二者互动关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权力保障、利益相关者矛盾调和、农户可持续生计等应是乡村旅游研究未来关注的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地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新疆522户农村居民、366户城市居民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重要性加权法对城乡居民满意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就其异同之处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乡居民对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意度值处于3.1625到3.7414之间,总体上基本满意,但满意度并不高;新疆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共性的评价是,对公共基础设施等偏“硬”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高于公共卫生医疗、基础教育等偏“软”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意度评价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关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文化娱乐方面城乡满意度值及排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乡村性、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等理论,从游客的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社区参与感知、游客忠诚度、游客满意度6个潜在变量出发,构建了游客忠诚度结构方程模型。以南京市江宁区石塘人家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游客忠诚度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理论模型中各潜在变量、观察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及路径系数,定量测度游客对乡村性4个维度的感知对乡村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模式。研究表明:(1)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4个维度的乡村性的感知均不同程度地正向显著影响其对该地的忠诚度;(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的感知均不同程度地正向显著影响其对该地的满意度;(3)与乡村性相关的4个潜在变量(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的不同观察变量对其影响程度不同;(4)游客对在乡村旅游地的旅游活动的满意度正向显著影响其忠诚度。通过研究分析,启示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保留与改善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忠诚游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南京栖霞山为例,基于ArcGIS平台分析其人文和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空间分布,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等相关文件对地质遗迹类型、景观规模进行归纳,结合AHP和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数学模型对其价值进行评价、分级,本着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原则提出栖霞山综合资源利用途径。研究结论:(1)人文和自然旅游地学资源存在多处重叠,前者主要分布在主峰西南方及虎山一带,后者主要覆盖到栖霞山主体及南、北象山;(2)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分为7大类、13类及15亚类,共67个地质遗迹点;(3)15个地质遗迹亚类中Ⅰ、Ⅱ级共占80%,地学旅游价值较高;(4)从视觉享受、科普教育、体疗康乐、人文活动等方面总结南京栖霞山综合性地学旅游景区的建设定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现状研究、游客需求及动机研究、游客消费行为及满意度研究等方面,然而有关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及主要差异特征的研究依然缺少,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进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动机、出游特征、个人信息等因素来构建辽宁省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的指标体系,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因子分析将影响乡村旅游者出游的22个指标提取出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对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人工判别,在遗传距离18处将辽宁省乡村旅游者分为4类;方差分析分析了不同乡村旅游者的主要特点,归类为娱乐消遣型、文化体验型、休闲观光型和康体养生型等4类市场;旅游者在出游特征方面仅有旅行时间和旅游人均消费在文化体验型和康体养生型中表现出差异,旅行方式、出游季节、同游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人信息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常居住地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旗 (县 )、乡两级政府部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农户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供需分析表明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需错位 ,政府服务部门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 ,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必须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网络大数据了解客源市场特征以及游客旅游体验评价可反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促进景区的形象优化。同时也可为古村落型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对象进行研究,使用百度指数作为信息源对旅游目的地的网络关注度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游客的人群特点,进一步了解旅游者行为偏好等;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研究分析方法,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网络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探究旅游者对旅游景区形象感知、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准确了解游客对古村落型旅游景区的形象感知。[结果](1)分析客源地市场特征表明景区对浙江省内地区影响力较大,中年男性游客对景区关注度最高,游客出游多受法定节假日影响,且行程安排多为省内周边游。(2)网络评价文本分析表明游客对景区认可度较高,游客旅游体验总体较好,但从景观风貌、休闲活动、景点设置、设施服务、文化底蕴、游客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细化分析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结论]景区优化提升可以从针对客源市场人群特点调整营销策略、联动周边景区、挖掘历史文化扩大影响力、完善服务、开发特色旅游体验活动等方面入手,同时,对核心景点的保护、注重以食宿等产业吸引游客并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防止过度商业化以保持淳朴天然的景区旅游氛围等问题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森林公园旅游是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文章从经营效果视角,对比分析了山东与浙江两省森林公园旅游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接待游客人数以及就业人数方面的效果数据,找出了山东森林公园旅游在经济和社会效果方面的差距,并从提高食宿收入、其他收入、游客人数等方面探讨了相关对策,以期有效提高山东省森林公园旅游的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