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28个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县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并对影响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有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GDP与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产业产值与GDP三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实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带动作用,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物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江西自建国以来江西首次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成果,文章依据2010年江西统计年鉴数据,利用Spass19.0软件,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1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现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而后提出针对性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法的河北省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需求居高不下,投入压力积聚;供给增长有限,地下水开采程度不断加深;部分地区水资源污染、浪费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等方面,总结了河北省农业用水的现状及问题,进而选取水资源消耗、水资源自然条件、水资源技术条件和经济产出效益4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农业用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数据的时间序列矩阵,应用熵值法进行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到2005~2012年各年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研究结论:影响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中,技术条件贡献率最大,其次为产出效益、消耗程度和自然条件;农业用水综合指数近几年有所增长但呈现波动态势,技术条件指数走势与其趋同,其他影响因素对水资源效率贡献度变化较平稳。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在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技术条件、提高投入产出率、减少水源消耗、增加供给几个方面探索了提升河北省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遏制石羊河下游生态恶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羊河流域是西北荒漠生态区水资源开发强度高、供需矛盾突出、生态恶化严重的地区。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金昌等重要经济区的生态屏障。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民勤绿洲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该文以民勤生态用水为依据,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退耕还林草、调整产业结构、节水灌溉等措施,提出了缓解下游生态危机的综合治理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9个基本单元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应根据区划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高效利用;在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条件基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为广西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为低度利用,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前3住为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用地弹胜系数、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8.
粮食国际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粮食灌溉用水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匡算了粮食国际贸易带来的水资源要素流动量,并分析了粮食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水资源要素流动对区域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9~2007年中国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平均值为0.2767,有23个省(区、市)的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状态,8个省(区、市)的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同期,中国水资源要素累计出口量为420.35亿立方米,水资源要素累计进口量为2039.31亿立方米,19个省(区、市)表现为水资源要素的净进口,其余12个省(区、市)表现为水资源的净出口。粮食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水资源要素流动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力相对不足和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4空间优化显示,城镇化高质量区与亚高质量区应以提高城镇化结构功能为主,城镇化中质量区与低质量区应选择同步优化城镇结构与提升城镇功能。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镇质量测度和优化空间布局,可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健康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论述各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进而提出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辽宁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负载指数,对辽宁省2006—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辽宁省63个市县的情况,探寻各影响因素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特点及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多数年份,辽宁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小于水资源生态足迹,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水足迹技术效应和水足迹结构效应对其增长起抑制作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水资源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对于辽宁省各县市,水足迹技术效应均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效应均对其起促进作用,水足迹结构效应及人口增长效应的作用效果依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2010年1月31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向全省发出了"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新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江苏省2008—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状况,并根据细分的三级账户分析了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采用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数、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4个指标对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处于生态赤字的极不安全状态,但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在提升;第一产业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工业用水次之,两者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例约为90%,是造成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省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创造了宝贵机遇。江西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以全面按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要求,围绕大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型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着力从四个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内水资源总量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显著等,致使该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是主要原因。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是: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开发与保护并重,首先利用地表水,科学适度利用地下水,尽快引用黄河水。优先保证生态用水,重点解决能源重化工基地用水,限制并削减农业用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经济区对各种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成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社会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珠三角经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珠三角经济区建设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经济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但空间分布不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惠州等地。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稳步提高的状态,从2000年的0.3914上升到2008年的0.9777,增幅达0.5863。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的不足和污染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瓶颈,农业水资源利用成为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2010-2019年农业水资源利用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研究发文量在波动中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作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水利类和农业类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研究作者之间有较多横向合作;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高效利用、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今后研究应重点关注农业用水立法、创新农业用水金融体制及水资源利用技术等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释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经济-生态"(SEE)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遵义县30个乡镇土地集约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性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南白镇、虾子镇处于高度集约水平;石板镇、泮水镇等处于中等集约水平;乌江镇、尚稽镇等属于一般集约水平;新民镇等土地利用不集约。就协调度分析得出:经济层指数最高,社会层其次,生态层指数最低。总体来说,协调性水平与集约度相关性显著,且两者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并提出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现状(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范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江西省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占全省总面积的31.9%,区域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的5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