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涌  齐佳思 《财会月刊》2022,(6):126-132
为探究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选取我国2011~2019年互联网金融及经济相关数据,从发展效率、可持续性、稳定性三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居民消费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发现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只有部分是通过影响居民消费产生的,即居民消费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比为31.1%。  相似文献   

2.
基于具生产的OLG理论以及我国2001—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差分GMM和LSDVC回归方法,从整体和区域的角度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滞后的非线性效应,即滞后的倒U型相关关系,这说明可以通过适度调控金融发展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2)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且更易出现“资金空转”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分析表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有限,因此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扩大金融业规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全省金融业发展,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虚拟经济领域的规模不断壮大,日益呈现出扩张的态势。与此同时,金融化的倾向也愈发强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然而,这种发展也导致了产业空洞化现象日益严重,实体经济增长显得乏力,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情况。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路径,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其中,关键的一环便是促使金融行业更加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扩张助力。数字普惠金融的崛起为此提供了难得机遇,促使经济脱虚向实。然而学界尚缺乏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鉴于此,在深入研究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构建PVAR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但均呈现出正向影响趋势;在对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实体经济在短期内并未显著推动经济增长,甚至产生了抑制作用。最后,从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2002~2019年为样本区间测度中国经济金融化,并实证分析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只有位于合理阈值时,经济金融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达到增长效应的最大化;两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具有时变特征,其中短期冲击影响更明显。因此,必须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控经济金融化的“度”,提升经济实体化的“质”,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增长,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3,(4):144-147
以河南省1990-2011年的石油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为基础,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石油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而言,石油价格与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石油价格每增长10%,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0.1%;短期而言,石油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两期比滞后一期的影响显著。这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大,影响时间久。  相似文献   

7.
孙志红  张娟 《财会月刊》2021,(4):135-142
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的保证。基于2011~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探究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会出现金融抑制问题,阻碍经济增长;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发展的双门限效应,呈现出非均衡性。当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金融科技会抑制经济发展,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科技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且促进作用增强。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业法律法规,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同其金融支持密切相关,健全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济关系中的潜在矛盾日趋明显,特别是危机视角下,暴露出我国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诸多问题,已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较快增长。因而,深入分析经济增长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关注中国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政府干预究竟是增进还是抑制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渠道影响实体经济,政府干预影响金融功能也从这两个渠道展开。从实证上分析,基于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发现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以及两个渠道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与财政支出的交叉项对实体经济以及两个渠道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政府干预抑制了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0年-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金融发展水平决定的FDI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样本期内FDI通过其资本积累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有随时间而强化的趋势;金融发展具有放大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并由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但目前来看这一影响还比较小;"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并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在经历了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之后,"金融抑制"现象已有所减轻,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金融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金融脆弱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并促使经济衰退。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化进程具有特殊性,同时股市与实体经济存在着不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这都并没有改变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的特性,即经济金融化发展和实体经济增长在宏观上的联系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陈正凯  马丹 《价值工程》2007,26(2):136-139
金融活动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而在资金存量与流量的相互作用上,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通过此传递过程,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我国银行组织体系看,我国银行体系还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从我国信用配给看,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转型期的信用配给制度处于计划型和市场型之间的一种混合型金融配给制度。在过去几年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相似文献   

15.
明确金融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和有效防范金融重大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银行业代表金融部门,选取2001—2015年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探讨我国银行业信贷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信贷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线性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而银行业信贷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是U型的二次关系。即使加强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两者U型的二次关系仍然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设计金融发展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等变量,运用中国1981—2002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在1981—1991年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而当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因果效果才明显地体现出来,即在1992~2002年期间,金融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从不同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在1992~2002年间,银行结构变迁与银行效率提升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却是非银行结构变迁与非银行效率提升的直接原因,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促进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因而,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处于银行体系“供给领先型”与资本市场“需求追随型”的混合阶段,这是中国经济成长过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外生的门槛变量,探讨在不同门槛值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尽管金融发展作为弱外生变量在整体上并没有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二者之间存在通货膨胀的门槛效果,当通胀率高于3·9%(或6·5%)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在通胀率低于门槛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在较低(高)通胀率的情况下,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整体而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省经济增长加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保持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江苏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居民消费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居民消费增长就是经济的增长,因此,适度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居民消费的增长能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经济总量提升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是否依然有促进作用?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系统梳理金融集聚的作用机理,并选用我国199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参照,实证检验及分析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虽然对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金融集聚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行业集聚的作用效果不一,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在克服自选择问题后,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真实效果表现为抑制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最优金融结构视角,使用2001—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具有异质性,只有地区发展水平跨越一定的门槛值之后,金融结构市场导向的增强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水平越高、法治环境越完善,金融结构市场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越显著;适度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金融结构市场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金融发展过度时,金融结构市场导向的增强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