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吴玮  黄琨 《特区经济》2015,(3):15-16
本文论述了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改革范围,以及临港新城的产业结构及发展规划,将二者结合分析,发掘临港新城本身发展的弊端及与自贸区协同发展中的弊端,探索有效的对策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经济常态发展视域下,自贸区建设工作逐步深入。河北省自贸试验区建设环节,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肩负起区域经济、片区经济发展重任,从整体上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本文首先介绍河北省自贸区建设的意义,然后客观总结当前河北省自贸区建设的常见阻力,并提出科学建设自贸区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促进河北省自贸区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兰州由于长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使得兰州向和谐生态城市发展任重而道远。应该走出当前城市建设的误区,根据兰州市的具体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禁止在南北两山砍伐林木建设休闲山庄;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多种树少种耗水量大的草坪;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涵、建设总体目标、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自贸区建设对南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主动接轨与密切关注、鼓励本地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助推南通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大宣传及定点招商等方面阐述了南通策应自贸区建设的对策,承接好自贸区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为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实施原则和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了分析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构建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机构的沉浮和辽宁省的经济环境,对辽宁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路与对策进行简单剖析,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福建自贸区的成立,离岸金融业务成为了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岸金融业务的出现对福建省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离岸金融业务增进了闽台间的交流,更好地发展了福建独特的地缘优势,促进其自身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同时离岸金融业务也存在着发展不完善、片区经济不协调、管理机制不足等诸多问题,福建省应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贸易发展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实行三大片区优势互补,以实现和台湾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福建自贸区银行服务离岸金融业务,使其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一种超越单纯经济范畴的全新的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代表了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形态的新的发展趋势,是产业链的有机延伸,是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它更是相对于传统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设立的自贸区本质上是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的改革。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大自贸区在战略定位上各有侧重。上海自贸区重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及推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广东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天津自贸区承担着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任;福建自贸区以"对台湾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本文通过对中国自贸区意义的研究和四大自贸区的比较,提出了未来天津自贸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蔡媛雯 《中国经贸》2011,(16):116-1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寻求我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使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邹兵  来岚 《科技和产业》2021,21(10):121-126
上海自由贸易区通过先行先试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根据双重差分法等方法,进行上海自贸区经济绩效测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自贸区建设显著促进了上海市GDP、企业数量、进出口的增长,且这一结论在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自贸区建设具有稳健性经济增长效应,并在统计上显著体现.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可以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间接税法律制度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晓红 《改革与战略》2010,26(11):57-60
虽然《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已经对最有可能阻碍域内货物跨境交易的关税制度进行了协调,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各国国内间接税的税制差异同样也会对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构成障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要实现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等要素真正的全流通,还必须关注包括间接税在内的其他税收法律制度的协调。欧盟间接税法律制度协调实践为其他区域合作体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中国—东盟应结合本区域发展的特点,汲取欧盟有益的做法,逐步推进自贸区间接税税制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开放水平不高和贸易监管制度不健全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开放以计算机服务为重点的跨境交付、以专业服务业为主的商业存在和以职业资质互认为重点的自然人移动等领域,培育本土供应商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制度和统计制度,推进区域拓展和主体拓展,实现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14.
2018年4月13日,在海南省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海南设立自由贸易区,建设首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党中央赋予海南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将为海南省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契机。本文以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政策条件为大背景,分析海南农业发展具有的优势,并以南太平洋岛国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海南省和南太平洋岛之间的区位优势,将两个地方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促进双方经济的飞跃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5.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异质性差异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分区域的结果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东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从资源配置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外部调节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调节了资本要素的作用路径,增强了资本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尚未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有效正向调节。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供给效应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东部地区制度供给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江  范硕 《亚太经济》2008,(1):113-117
中韩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既有利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又符合中韩两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中韩两国有着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但是,还有一系列的障碍摆在这个问题之前,它们主要来自韩国方面的担忧,如产业冲击、粮食安全、政治风险等。解决这些障碍需要中韩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冯静 《科技和产业》2005,5(7):16-2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外经贸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外经贸人才,是摆在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义与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关系,并从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建设、产学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利用经济特区带动新疆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新疆具有设立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地理优势,面临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因此,应尽快实施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本文结合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可能,提出建立阿拉山口边境贸易区、新疆喀什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乌鲁木齐保税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主要涉及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政府治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领域,这些改革措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旦实施成熟,将在国内其他城市相继推广。作为紧邻上海的港口型城市,常熟必将受到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虹吸效应”影响,其部分高级人力资源、资本、企业等资源可能会向上海转移。但从长远来看,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将给常熟带来更多的辐射效应,有利于常熟承接新一波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升级港口经济、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等。据此提出常熟做好与上海自贸区部门有效对接、提升常熟经济配套服务上海自贸区产业能力,做好高端项目引资准备,提升常熟港开放度及综合服务能力、大胆尝试开放性经济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