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潮汕乡村,最重要的文化标记是祠堂.崇宗祭祖、婚丧寿喜、宗族会议,都在这个神圣空间举行.祠堂建筑的营造,巍峨雄伟不下于宗教场所,以此象征宗族的影响力.嘉庆《澄海县志》载:"大宗小宗,竟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澄海的祠堂建筑在清朝已经蔚为规模. 作为宗族聚落的灵魂、宗法精神的化身,潮汕祠堂建筑严格地"遵古法制",体现最正统的礼仪.但在樟林塘西,却有一座前卫的中西合璧祠堂"起凤陈公祠".  相似文献   

2.
陈雪峰 《潮商》2012,(2):88-89
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民俗文化可分为潮汕、广府、客家三大系统,三大民俗文化中,祠堂都占据重要位置. 潮汕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祠堂密布,饶平县黄冈镇霞绕乡的奉先堂、潮安县彩塘镇的丛熙公祠是典型代表.原先的广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祠堂以番禺区较为典型,该区有何氏大宗祠等四大宗祠.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也是典型的祠堂.广州市内著名祠堂有邓氏宗祠(邓世昌纪念馆),民间建筑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在今天的中山路,也列入祠堂一类. 丛熙公祠,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祠堂不大,位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竣工于光绪九年(1883),整个工程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  相似文献   

3.
王兴寨 《乡镇论坛》2014,(27):30-30
祠堂,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家族的“历史博物馆”。在一次下乡的走访中,笔者有幸来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观赏了省级达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姚氏祠堂”,感受到姚氏祠堂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犹如深山里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超的建筑艺术 矗立在高山之巅的“姚氏祠堂”,坐落在毛坝镇冒尖村,离毛坝镇街道有18公里,这个村的多数人姓姚,背倚连绵起伏的青山林,前靠层层迭次的梯田,田埂交织如网,点缀着百年老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从最初的巢居,到木架构的出现,再到砖石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并且深受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带有儒家思想的烙印。文化影响建筑,建筑是文化的反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横向特征和纵向特征,不仅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而且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享誉中外的晋祠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祠堂——晋国宗祠;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其时代序列、类型序列完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孤例,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在漫长的建筑发展历程中,晋祠古建筑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其风格和时代精神存在地域、民族、世俗等差异,我国的建筑匠师们博采众长,创造出的惊世之举在世界建筑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数千年的宗族制度和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同化力,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感召力,曾对中国的古代及近现代社会起过重要作用。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的凝聚力是有密切因缘关系的。从这一角度上说,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宗族文化起了重要的特殊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当代社会依然起着某些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待宗族这一复杂的问  相似文献   

7.
方象  于爱清 《东南置业》2008,(11):78-81
“风水”学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居住、办公环境、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著名的古代建筑文化专家王其亨教授认为:“‘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不仅中国人对我国古代的风水术有如此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理论、艺术方面的论文,精彩纷呈,百家争鸣。但就建筑与书法艺术的专论而言,目前很少。我认为建筑中的书法艺术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也是中西古建的差别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书法艺术,可称建筑书法。它可包括:摩崖石刻、建筑题记、题额、碑刻、匾额、楹联及地下的墓志铭等。书法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宗教、园林、陵墓、民居等建筑中,无处不在。从大型的宫殿、楼阁、庙宇建筑,到亭、桥、牌坊、民居的门口、照壁小型建筑,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的匾额、楹联、碑刻佳作点缀其上,融建筑、绘画、雕塑、文学、书法、…  相似文献   

9.
陈擎  李小娟 《价值工程》2010,29(23):89-89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艺术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回归的天坛神韵董建华查史,北京天坛,始建于公元1420年,距今已有570余年历中。其前500年,这里是历代帝王家天活动的重要场所,仅明清两代就有22位皇帝亲临祭天这654次。天坛,可谓中国古代祭天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其古代建筑、园林名木更具有极其珍贵...  相似文献   

11.
<正>古代建筑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载体,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社会历史和地域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令人不安的是,目前,我国古建筑遭受白蚁等蛀虫危害的情况普遍发生,其危害结果较为严重。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在该市185处历史建筑中,有  相似文献   

12.
宗族活动,作为旧中国封建社会的遗留产物,解放后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制止而一度销声匿迹。但是近年来,这类活动又有所抬头,许多诸如序族谱、修祠堂、建祖墓、办祠堂祭祖告庙之类活动在部分农村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个别地方甚至发展到宗族械斗乃至公开与政府分庭抗礼,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宗族势力活动的死灰复燃,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阻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豫商是中国古代九大商帮之一,豫商文化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豫商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以人物思想、组织、建筑遗迹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网络构建以历史时间和空间为坐标系,建立点轴和中心外围的实体网络模式和立体化的虚拟空间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周会科  谭良斌 《价值工程》2012,31(20):55-56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棂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装饰木作的主要内容。窗棂纹样以其精美的图案、玲珑剔透的造型成为传统建筑中最为有力装饰件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窗棂纹样的研究,并结合对当代优秀中国风建筑的分析,以使当代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的建筑,建筑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经过长期的演化,必然积淀了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上.中国的建筑总是给人一种神秘色彩,有着和道家,佛家,儒家结合的思想等,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建筑,给人是一种高耸的,科学和宗教化感觉明显,多是几何的,西方建筑更注重物.我们把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房屋建筑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先秦时已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这部文献就是《考工记》。北宋时期又有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总结和归纳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科学成就。而到了清代又有《工程作法》,成为中国古代工程建筑规范的集成之作。这些建筑学著作汇编了中国历史上建筑技术方面的资料,清晰地描绘出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是城市发展史上珍贵的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17.
《厂长经理之友》2014,(6):55-56
来源:“十三行”是典型代表 广府民系分布在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传统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广府人主要是由早期北方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既有古南越遗传,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哺育.广府商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行商,在那个时候广东的对外贸易盛行.  相似文献   

18.
吴宇坤 《价值工程》2014,(14):109-111
古建筑是中华五千年灿烂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类型,紫禁城则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势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将从紫禁城的宫殿屋顶展开来介绍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样式和等级。  相似文献   

19.
诗词韵文融入古代白话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民族文化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对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总结评述,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文学现象,立足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魂水韵     
早闻江西婺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明清古建筑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县之一,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祠堂、村落水口、民宅颇具特色。今年夏天,有机会目睹她的英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