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这样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封建官场上,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唯读书自乐,确属难能可贵。"除却读书都让人",只此一句,直入我心扉,人生世上,至乐之事莫如读书。 读书应该是一件很纯洁、很高雅的事,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却被灌注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万般皆下品,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急病住院,我去看望他,一没买营养补品,二没送现钞,而是精心为他选购了两本好书。我相信这比送什么都强,朋友也最喜欢。 病人适当读读书,对于配合和辅助医疗肯定有好处。不仅如此,即便是健康人,坚持经常读书,养成读书习惯,也是积极而有效的防病健身之道。据报载,国外现今就新创一种“读书疗法”,正式应用到医疗保健上来。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一般说来,人体疾病无非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疾病,主要是人体的各种器官、“部件”发生故障引起病变,这类生理性疾病当然必须采取“生理医学模式”,即通过直接吃药、打针、手…  相似文献   

3.
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莫不是由读书起家,因读书成长的,在这里,便生出诸多读书的经验和趣话,以"三"统之者,比比皆是。今天我们重新品味"三"字读书法,不能不有受益匪浅之感。 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提出"三余"读书法。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  相似文献   

4.
东阳是一个具有磁性材料、医药化工、电子工业、木线加工等特色的“百工之乡”。 东阳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境内缺乏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也不佳。千百年来,东阳人只能把读书、学手艺作为摆脱贫穷的手段。耕读传家,一身土布衣、一罐霉干菜,四处去  相似文献   

5.
围绕读书,各地常举办种种热闹的活动。我的担心是,当这些热闹沉寂下去了,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一如既往地不爱读书。当然,那些爱读书的人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我发表这些论读书的文字,意图是和后者交流。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书籍已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物品.由于人们购买的书越来越多,与此产生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书籍不易保管,容易被鼠、虫噬咬,占据空间相对较大等,为很多"读书"人带来许多烦恼.因此,开个书籍"银行",一定会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7.
詹福瑞 《秘书工作》2013,(10):56-57
人生的各种行为说来都有一个境界高低的问题,读书也不例外,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同样是读书,境界高低不同,读后的收获、心灵体会也会有不同。因此,境界应该是衡量读书阶段的重要标准,也是考查读书收效的一条渠道。一般而言,根据读书的需要、目的和心态的不同,读书境界从低到高可有三种:孜孜讫石乞——为知识而阅读的境界;兴致盎然——出于兴趣而读书的境界;陶然忘机——理想的读书境界。  相似文献   

8.
最近,温家宝总理和网友交谈时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可谓语重心长,是对现实的一种警世恒言。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知识称为发展进步的奠基石,做好工作的催化剂,解开生活之谜的金钥匙。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一个时期来,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就读书学习问题发出号召、提出要求,强  相似文献   

10.
乐书     
宗璞 《秘书工作》2012,(12):52-53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1.
有人把知识称为发展进步的奠基石,做好工作的催化剂.解开生活之谜的金钥匙。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一个时期来,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就读书学习问题发出号召、提出要求,强调党员干部要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上带好头作表率。因此,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审计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不必也不能否认,我们的读书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加以改善呢?我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看看老一代学者的读书生活,看看他们将读书放在生活中的什么地位.我相信,这能够给处于迷茫中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就让我们来看看季羡林先生和王元化先生的读书生活吧.……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秘书》2011,(6):13-15
读书方法如同世间万物一样,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懂得这一辩证哲理,就能够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克服学习方法上的片面性,做到学之得法,卓见成效。A读书的多与少俄国诗人杜勃罗留波夫在一首自勉诗中写道:"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也的确表明了他要多读书的决心。我国唐代诗人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的名言。无疑,这种求知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读书养气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童年时的读书,说不出个什么“为”来,无来由地爱书,喜欢读书。 那时候虽然穷苦,连肚子也填不饱,可是自由自在呀!每天早晨起床(实际上是土炕),两手一揉眼睛,吸溜几口稀饭,  相似文献   

15.
杨义 《秘书工作》2014,(10):66-68
正关于如何读书,我过去总结过一个综合的读书法,叫作"五学"。人们读书、学习、做学问,要用"眼学",读原著;用"耳学",听讲授;用"手学",亲自动手去找材料;用"脚学",用脚去做田野调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心学",用心灵的眼睛去读书,思考所读的东西从何而来,深层的意义何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论语》中的第二个"学而",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看来,送好书给员工是一项最低廉实惠、最无阶段意识的投资。在一个为期两天的广告新人训练课程开幕致词时,我告诉当时在场的年轻朋友:读书的可贵,读书的轻而易举,读书使人求知若渴,以及最令人担忧的“不觉得读书的必要”。我也举了当年专业书籍的稀有罕见,一有不错的书,朋友之间争相告知影印存档,尤其是原文书,囫囵吞咽  相似文献   

17.
陈海涛 《秘书工作》2009,(11):45-45
读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我认为要使读书真正发挥作用,应该做到苦读、善读和笃行。 苦读的含义对古人、今人来说有所不同。古人苦读是读书难。首先是读书的困难。在纸发明以前,古人读竹简或木牍做的书,既费时又费力。之后,虽出现了帛书,但价钱很贵,一般人用不起。纸制书籍产生后,由于价格较高,一般人多是抄书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读书.在中国古代,姑且不提上层社会的士大夫,穷乡僻壤的农民也是追求耕读传家的.这曾是中国人理想的农村家庭生活方式,所以旧时的家居牌匾或过年春联上常用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由此看来,中国人不仅崇尚读书,而且是有阅读习惯的,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关于这一点,从一些成语典故中可以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9.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20.
读书杂感     
古人读书孜孜不倦,皓首穷经,这是因为古代的书籍远不及当今丰富,古人面对有限的书籍只能反复读,字字精读、句句咀嚼,以求在竹简和纸笺的字里行间汲取更多的涵义。古人勤奋读书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从流传至今的一系列成语中就可见一斑:秉烛夜读、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幼学壮行……读书以寻求功名,自然是古人读书的最大动力,但书籍所载的"道"和"理",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唯一的精神追求。北宋学者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