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不断地发展经济,到如今中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也是一直排在全球的前端。中国制造不仅扩大了出口贸易范围,也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从事加工低端的产品,利润价值极低,还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到了瓶颈期。中国必须转变经济战略,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政府应该建立制定创新型机制,大力开发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发工作,现代企业很多是采用压榨式的战略,希望员工能够创造更多的利益,虽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关键,但是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飞跃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已成为以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骄人的业绩掩饰不住"中国制造"制而不智、大而不强的尴尬.以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制造"和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正遭遇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研究"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中国制造要成为标准规则的技术制造,成为世界智造中心之一,成为制造强国,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一条有效路径,它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通胀速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成本优势快速降低。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寻求出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视线转移到"中国创造"。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成了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新审视成本管理、加强产业链延伸、运用竞合理念搭建战略联盟,并强调从自主能力创新和强化品牌意识两方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造船离中国还有多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船舶企业的经营、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的各个领域,各项先进技术的发展已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密不可分.CAD、CAE、CAM、CAX、CFD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和数字控制加工技术已是先进造船设计、试验、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在复杂且离散型的造船企业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细管理,以及完成现代造船模式所要求的设计深化和"设计、制造、管理"信息一体化,更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利润微薄、产品低端和自主品牌少等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战略,但目前“中国创造”凸显三大软肋: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全球知名本土品牌和缺乏品牌建设的观念和体制。中国的品牌建设之路势在必行。以企业为主体,品牌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品牌建设者对品牌个性的独到理解、品牌策略的灵活运用和品牌战略的长远规划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家在科学技术、设计、工艺、材料开发、加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根据每个要素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得到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企业并不缺乏通过创新"成为行业第一"的宏愿,但与这种宏愿相映成趣的,是对工业设计的诸多误解。工业设计不是创新的附庸,也不是创新的某个局部。与技术研发一样,它是创新的基本元素,而且在整个创新活动中起着协调和粘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为他人作嫁衣裳,向中国品牌的升级并非易事,转型的痛苦可能超乎想象.古云"穷则思变",而中国制造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虽有年初的用工荒和近期的加薪潮,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依然难以取代,仍是许多国内企业的现实首选.正因如此,那些寥若晨星的中国品牌的开拓者的勇气才更显得可钦可佩.  相似文献   

9.
梁锴  刘超凡 《华商》2008,(11):8-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同质化、标准化的产品,而是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文章认为,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文在分析了大规模定制相关理论及中国制造企业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引出中国制造企业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转变的问题。分析了针对中国制造企业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工业设计创新已经形成以企业主导的局面,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也正为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