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垠 《中国广告》2005,(7):74-80
引言 近年来.广告界越来越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其内容也已从一般性的媒介/收视(阅读)分析、受众行为分析进入到了消费者的态度或文化/价值观层面.趋向越来越深入。关于消费者广告态度研究.我们基于3000多位的消费者调查.已完成了《中国城市消费者广告态度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广告态度概念性的“五大因子说”。这为理解消费者的广告创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影隐性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其"随风潜入夜"的传播方式,消除了消费者对广告的戒心,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然而,它在告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效果恶化,其传播效果的优化,有赖于广告策划与创作者从广告目标受众、隐藏尺度、内容与角色性质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的广告态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能否达到营销者希望的效果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对广告效果(品牌态度和购买意图)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当代青年消费者对广告的知觉过程出发,探讨了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并结合具体广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早已成为商家广告投放的重要媒介。研究表明,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对广告营销活动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而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受广告特性的影响。大学生是手机移动网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目前针对大学生做手机广告态度的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手机广告特性对其广告态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手机广告的娱乐性、信息性、互动性;不可信性对大学生广告态度有着反向的影响。因此,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企业在采用手机广告这一促销方式时,应注重广告信息的认知度,并增强其娱乐性,强化互动的功能,以此提高手机广告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5.
安静 《商业时代》2007,(13):15-16
本文在界定了“指向广告的态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来产生”以及“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这样两种指向广告的态度的形成方式,并阐述了认知人格因素在指向广告的态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态度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企业和广告商在面对负向的指向广告的态度时,首先是认清产生这种态度的营销和广告环境,并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转变原有的看法,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刺激反应,同时也是一种认知反应,广告的制作和传播应建立在对目标消费者的心智和行为的深入研究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广告作为传播消费信息的特殊形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企业应时刻关注广告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及广告和消费者行为的最新信息,要充分发挥广告的优势而尽量减少广告为消费者带来的诸多不利,有效发挥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积极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广告的制作标准,发挥创意,从而使广告发挥对消费者行为的积极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广告日益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对手机短信广告的态度,主要受接收者因素、发送者因素及短信广告活动本身因素的影响。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就这些因素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企业短信广告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调查:第一,中韩两国消费者是否在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观念上存在差异;第二,两国消费者是否在对广告的态度上存在差异;第三,两国消费者在植入式广告效果因子对广告态度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本研究以中韩两国的消费者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中韩两国消费者在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7个因子中的6个因子...  相似文献   

9.
《工商行政管理》2014,(8):53-53
市场主体受利益驱动,广告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广告市场活动主体的一大特征和目的,但在利润的追逐过程中,少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却背离了应有的诚实信用的行为准则,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不择手段发布虚假违法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0.
李红琳 《消费导刊》2009,(5):207-207
鉴证广告即广告主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央及他人以言词或其他方式进行推鉴、保证之广告。鉴证广告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鉴证广告存在的主要瑕疵即欺诈消费者,判断是否欺诈消费者的主要因素是鉴证者的鉴证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误导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巨大的经济收益对鉴证人从广告中"寻租"产生了诱因;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缺陷,信用环境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