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大学生道德失范与德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失范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它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情感认识的没落及伴随在行为上的无道德性。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分析,以期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作一点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结果表明:有40%的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明确的反感,7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否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是无所谓的问题;大学生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更多地归因于环境原因;上网目的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有显著相关;上网工具、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有显著相关;性别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妨碍了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既与网络技术特点有关,也与网络道德不健全有关,应当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制止。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失范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在道德上知行脱节。需加强道德环境建设和道德制度建设,降低正面道德成本的同时提高负面道德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道德的形成有坚实的保证,才能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效果和摆脱当前大学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6.
企业伦理包括企业科技伦理、企业生态伦理、企业经济伦理和企业管理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伦理真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的建设的忽略共同构成了企业伦理失范的条件。要改变企业失范的状况,必须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的形成,促进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分析,在归纳概括它的基本表现、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和危害后果及科学分析它的基本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控制基本措施与相关配套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前提,大学阶段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起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习得将对学术研究生涯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依据社会失范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动因,提出完善学术秩序和学术规范,发挥教育的正向引导功能,构建学术诚信社会支持网络的控制策略,以期推动净化高校学术环境,促进大学生学术科研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高校在读大学生在网络交际、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情感失范行为、道德失范行为、价值失范行为和法律失范行为四类。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包括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两方面,其中外部诱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社会网络媒体失责、高校思政教育滞后以及家庭监管影响降低,内部诱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缺陷。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范,应强化政府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加强社会力量监管,形成网络监管合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引导职能;同时大学生要加强网络自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名人广告的道德失范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被媒体曝光的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引发了大家对名人广告的质疑,名人广告的道德失范行为不仅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冲突,也不利于广告的有效传播。应用康德的"有良心的社会责任"道德理论分析名人广告的道德失范现象,提出建议,以推进名人广告的规范进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政治代德育、以理想代德育、以道德代德育、以灌输代德育的种种偏差。本文作者在指出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师生学业成绩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皖高师院校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高师生学业成绩总体上与其所在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期望水平等因素有显著正相关,还与所在年级高度相关。高师院校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灵活制订课程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大学生在有效的道德教育下自觉形成的道德行为以及承担起时代使命的道德责任。从主观因素看,道德信仰、道德认同、道德体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从客观因素看,不完善的体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教育合力的欠缺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在师生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为培养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同时又和谐统一的道德人格提供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实现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校道德教育模式拓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其过程具有渐进性。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的实践,也需要经常性的理论指导和正确引导。为使大学生接受连贯系统的道德教育,激发其道德追求,满足其道德需要,高校拓展道德教育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开设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伦理学课程,深化大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理性认识;开设与大学生道德生活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对道德现象的全面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夯实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心理基础;借助学生社团活动,开辟道德教育的实践空间;开办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开展"时事性"道德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到的评价与道德的实践;二是营造有利于道德文明建设的德育环境;三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四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特别是道德信仰的危机。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教育的薄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共同导致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文章认为应当从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共同努力,去化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带来了深层次的冲击。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中,道德环境从本质上说是道德价值观在校园共同体内的物化表现。道德环境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校园道德环境的功能和作用在于真正影响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认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探寻大学生道德价值认同的路径:着眼于从道德环境的系统性渗透,全面激发价值认同;以校内媒介为主阵地,为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建立健全合宜的制度安排,为价值认同提供有序的制度基础;丰富道德实践的多样化途径,在实践中锻造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