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泰顺县为案例,在阐述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对泰顺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及规划体系、研究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并探索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制定政府扶持优惠政策、旅游开发的超前性和原真性、迎合游客需求建设精品景区和开发特色商品、实施差异化及竞合性战略、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呼唤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便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现实中的生态旅游与理想中的生态旅游存在着很大差距.该文在分析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产生背景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指出了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得出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发展方式战略转型。沙雅不缺少战略性旅游资源,关键是要在生态文明导向下,转变旅游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激活"胡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渭干河绿洲"等核心资源要素,集中建设2-3个国家级具有低碳旅游示范效应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实现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县的战略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丁晨 《大众商务》2010,(14):295-295
秦岭国家植物园建成后,成为展示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亮丽名片,本文提出建立大秦岭生态主题公园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以"回归大自然"为特点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探险等生态旅游,打造秦岭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秦岭国家植物园建成后,成为展示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亮丽名片,本文提出建立大秦岭生态主题公园的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以"回归大自然"为特点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探险等生态旅游,打造秦岭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对"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二者相互关系的探讨,指出"美丽中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旅游产业对建设"美丽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基于"美丽中国"视角,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即通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大力提倡生态低碳旅游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彰显旅游发展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从而助推"美丽中国"梦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对于湿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湿地旅游的发展方向。洪湖地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通过湿地旅游开发可以促进洪湖经济发展和推动湿地保护。洪湖湿地生态也面临一些生态问题,影响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订科学规划,进行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生态旅游配套服务建设,采取措施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和旅游商品开发能力,推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意识、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等的转变与优化,都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需要多措并举。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治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管理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保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旅游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育,然而生态旅游活动本身规划不当、管理不妥等仍会造成一些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环境认真进行保育;必须认识并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律、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并执行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生态管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和管理、建设跟踪观测站点等,以保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品牌建设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国内一些城市已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城市品牌,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打造河南城市品牌,探讨适合河南城市品牌化发展的途径也就成为当前急需思考的问题。河南应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参考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品牌建设的实践,走有河南特色的城市品牌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陕西省安康市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安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建设实践,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安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安康要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发展和全省发展所承担的生态战略责任和水质资源战略支撑责任,走好民生为本循环发展之路,巩固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使安康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为指导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城市近1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总体向好但城市间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每个人都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5.
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及时把握深化改革、区域发展和新形势转型发展的机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实现跨越赶超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贵州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回顾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实践,抓住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主基调,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6.
论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主体、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并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科学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趋好,但在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和和谐发展等方面表现不一。中国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以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建设城市生态文明,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的高度,建设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功能多元、独具特色的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中州国际集团是河南省最大旅游企业集团,后备上市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中州国际集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作为大型饭店集团,其品牌建设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河南中州国际集团也存在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建设的共性问题,当然也需要参考并借鉴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建设经验,找到自己品牌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完善自己的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确立"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昭示着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国的坚定决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以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重点领域和制度路径等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创新.突出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文明新的伟大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广西正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其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文明试点建设、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总结广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经验与教训,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在内容上突出广西特色,制度上符合广西实际,高校承担起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形成“以点带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