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杰·谢佛是美国纽约州一位不折不扣的“低碳狂人”。他原先是纽约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职员,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他产生了“隐居”念头,抱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想法,他在10年前职辞,独自进入了在纽约州西部一个名叫雅特里的森林中生活,并在那里建造了自己的小木屋,里面不仅没有任何电力和燃油设备,甚至就连厨具也是极为原始和简陋的柴火炉。  相似文献   

2.
他曾经富甲一方,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他的“成功”却是来自与当地大大小小数十位官员的钱权“交易”。当他用2700多万元“放倒”一个个高官的时候,他所拥有的资产也急剧上升,最高时竟达到27亿元!  相似文献   

3.
农民企业家漆承业,平时,不大爱说话,也不起眼,谈吐间还带点腼腆。就是他,使一个只有280人的乡镇企业在全省胶合板行业中名声大振,1986年获江西省政府授予的“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他本人获省“乡镇企业优秀厂长”和“农民企业家”称号。了解他的人,总能从他那里强烈地感到:他确实是一位在发展乡镇企业经济中孜孜不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张程 《新财经》2009,(3):16-19
褚时健,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具争议”的商界人物。 他曾是全国最红的企业家,也是当年最大的贪污犯;他曾有过无比的威望和荣耀,后来却成了阶下囚。他曾创造了国企高速成长的“云烟奇迹”,出事后又引出国企高管“59岁现象”和国企领导的激励机制的话题。他作为一个企业家,所享有的荣誉难有人与其匹敌;他成为一个贪污犯,获得的无数同情同样也是前所未有。他风光时,无数人想方设法要接近他;他“落马”后,依然有很多人不远千里前往云南寻找他、拜访他。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2003年被判处徒刑的孙大午,以及近期被判处死刑的吴英等人,今年1月20日被最终洗脱罪名的李途纯,算是堪称这一另类民营企业家群体中几乎唯一的幸运儿。从白手起家的“央视标王”,到在资本博弈中被迫黯然出局.作为“太子奶”创始人的他在16年时间,走了一个轮回。在“成也资本,败也资本”的时代,他的经历更多地折射出了民营企...  相似文献   

6.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3,(18):15-15
@我就叫阿亮:我在中央公园打开电脑看行惰。一个乞丐向我乞讨。我给了他一块钱,继续看K线。他没有走。看着我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悄悄地说:“这股过了布林中轨了。”我惊诧地睁大眼睛问他:“这个你也懂?”他说:“就是因为懂这个,所以我才有了今天!”  相似文献   

7.
一直来,郎成平教授都是笔者比较敬重的几个经济学家之一(好像丁学良教授也把郎教授列入了他所谓的“中国五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之一),因为他独特的观点,更因为他有些“另类”的“话语”方式。但是这种敬重中的“距离”始终是非常明显的,一如他在繁华的香港,而笔者却在大陆一个相对偏远的大学,因此无论郎教授说什么,怎么说,笔者都好像是一个站在路边的行人,看着郎教授驾着奔驰悍马,扬起一路尘土飞速而去,笔者所能做的事情,大不了也就是感受一下郎教授扬起的尘土,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合肥市区还是合肥郊区,提到“朱锡海”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不知道,可是都晓得合肥城南有个“朱老大”。老者,久也;大者,首也。不久前,记者慕名来此采访。 朱锡海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干任何事都不服输,确实有点“争老大”的脾气。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他刚从教师的岗位上转到乡文化站创业,当时的文化站仅有他一人一桌一椅外加一间房,四壁空空,其他什么都没有。人们见到他还一口一个“朱老师”,他心里就犯嘀咕:干文化,端着“老师”的斯文架子可不中。当时百废待兴,农村电影市场是一片空白,于是他在全市率先成立了…  相似文献   

9.
他被人称作“药王”,他也是贵州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家”。随着《2004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的发布,他的头上又多了一个桂冠——  相似文献   

10.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11.
他3岁时便能装电脑系统,7岁时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做“徒弟”,并被一家软件公司高薪聘请为部门经理。然而,这样一位天资聪慧的孩子,却连“2+1”等于几也难以算出,连简单的汉语拼音也念得结结巴巴。为此,他的家人在对他的教育方法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夹在大人中间的他突然“疯”了——  相似文献   

12.
当选词: 他是30年前最早提出将中关村建成“中国的硅谷”的科学家,也是最早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的企业氦虽然历尽创业艰难,但在推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他实现了作为一个启。蒙者应当承担的使命。一个人的一生能做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成功的人生,他做到了。  相似文献   

13.
薛枭 《中国西部》2009,(6):35-35
“叔叔,我想喝可乐,要冰冻的”,一年前,埋在废墟下80个小时的薛枭,用一句话“逗乐了悲伤的中国”,他从此也多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可乐男孩”。  相似文献   

14.
由于深受下属企业老总的“爱戴”,逢年过节,他总能收到老总们奉送的一个个红包。他总以为“年节莫挡彩”是人之常情,却不知这种“罪与非罪”的迷雾,也能给他带来牢狱之灾——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投资界叫他“Mr.Duan”他自称是一个“独立投资者”除了在家办公,他在美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也早已习惯了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的生活。 这是好运个曾经叱咤中国商界的“称王”段永平吗? 四年前,段永平移居美国,从经营步步高的轨道上脱身而出,令企业平衡过渡,接着又在投资与慈善领域里初试身手,这一系列尝试却让他把大多数中国“同行”抛在了后面,也在点滴重塑着中国新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形象。 就在一退一进之间,段永平更新了自己的人生设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对书的评价。书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营养品,世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和否定这种营养品,特别是人类社会中那些出类拔萃的学者、科学家及政治家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书这种营养物质而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才能和卓越功勋的伟大人物。高尔基认为,他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给他的,所以他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扑在面包上。”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的问题时,也表明自己最喜欢做的就是“啃书本”。孙中山也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张海迪身残志坚,勇…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在江西万安农村调查采访,对在致富路上迅跑的农民的“实”思维,颇多感受。“一个儿子也分家”57岁的刘大昌,在柏岩乡之所以知名度高,因他是劳动致富的典型。他现在再也不怕露富了。一见面,  相似文献   

18.
味道     
朱晓林  韩海川  张淼 《魅力中国》2011,(21):344-344
初恋的芬芳是强烈的.初恋者以纯真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且中勾画着充满理想色彩的、完美的异性”偶像”。在此作品中.作者用美好的文字描绘了“他”的所想、所做,把初恋描写得婀娜多姿,试图用“他”去代表真、善、美的异性追恋。情动的“他”萌动了爱意,作者为“他”情窦初开而懂憬;然而,作者也从老师的严厉行为与“她”及同学们的言行中反映了高考生的学习、生活场面,相比之下既透视了教育的误区,也折射出了高中学生在青春萌动期需要把好质量关,要时时告诫自己走好人生路之道理。春天不做夏天的事,否则冬天会很快来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SP第一人”,王雷雷赚过中国互联网最“快”的钱,他经历了SP(手机网络服务提供商)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也经历了SP南盛转衰,几乎消亡的没落岁月。如今,他义处在一个“快钱”诱惑无处不在的网游产业里,而他却说:以前赚钱赚得太多太快了,现在我想赚“慢钱”。  相似文献   

20.
一个农夫,挑着一担大蒜打算到城里去卖,结果一天下来一个大蒜也没有卖出去,还遇到了一场大雨。为了避雨他躲进了一家网吧.并在网吧里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当年轻人知道了他的遭遇后,马上很热心地表示愿意帮助他将这些“烫手的大蒜”卖掉。年轻人先问这位农夫:“你的大蒜有什么特别之处?”农夫很骄傲地说:“这些全是我自己种的.用的都是纯天然的肥料。”于是年轻人马上在网上输入“有机大蒜”四个字进行搜索,几分钟后.他对农夫说:“我已经帮你卖掉了这些大蒜.买家是一家德国的公司.他正在寻找天然有机肥料培植出来的大蒜。他还要买很多,且价格特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