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我国现阶段私募基金占资管业务总规模的比重说明私募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由此介绍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定义和运作环节,通过详细阐述私募股权基金各环节的涉税业务及税收优惠政策,深入分析私募股权基金的税务筹划现状,并提出优化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税务筹划策略,以期促进私募股权基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我们无锡市新设立有限合伙制企业呈直线增长趋势,2010年前我市(含江阴、宜兴)设立有限合伙制企业仅4家,2010全年新设28家,2011年全年,我市共新增有限合伙企业121家,新增资金1694935.61万元。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市髓记在业的有限合伙企业173家,登记资金总额2442241.66万元。其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企业为农银无锡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资金髓记达到30亿元。 相似文献
3.
新的《合伙企业法》由于缺乏细化的规定,给VC业的实践操作者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对于VC业的普通合伙人来说,充分利用新法规,通过设立“壳”公司、采取“双重身份”、信托、阻止有限合伙人进入清算组等方式可获得更多的法律利益和市场份额;而对于VC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则可以通过“合伙协议”、利用“双重身份”参与管理、以“转让股份”代替“退伙”、破产程序等方式有效防范风险。《合伙企业法》有助于清除中国VC业的法律障碍,推动中国VC业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5.
外界鲜有人了解,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家极其低调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南孚电池被卖给外资竞争对手吉列一事的始作俑者,也是乳业巨头蒙牛的“伯乐”。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有限合伙制运营的私募股权基金,2005年以前,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等诸多原因,鼎晖只能走一条“傍大行”的发展之路:凭借本土管理团队的人脉资源和专业能力寻找、发现目标企业,然后联合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投行共同投资,并借助这些大投行广泛的国际投资者资源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共同打造一条“海外IPO生产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所投项目在海外上市的成功率。如今,中国股权市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增“有限合伙”规定的《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也将获得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都在向国内转移。随着以公众股权(上市公司)为顶、以私募股权基金为第二层、以创业风险基金为第三层、以天使投资为底层的金字塔式股权市场加速形成,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外资机构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像鼎晖这样的本土投资机构,反而会成为外资大行们依偿的对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7.
股权转让是上市公司(包括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在市场运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市场行为。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其股权时,其它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但是,当出现股东转让股份时,其他股东希望只优先购买被转让股份中的一部分情况时,该如何处理?本期“经济与法”约请有关专家结合案例为一些新老股民答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指出有限合伙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然后借助一个模型说明当前法律规范的缺失会导致其债权人受损,最后提出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及规定普通合伙人的投资比例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建议尽快制定一部专门法律来规范其行为。 相似文献
9.
修订的《合伙企业法》施行两年多后,作为其配套的行政法规——《外国企业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由国务院制定颁布;紧接着,国家工商总局也出台了配套部门规章——《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由此,一种全新的外商投资企业形式——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包括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正式登上我国经济舞台。由于国务院的《办法》取消了商务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10.
《工商行政管理》2011,(22):45-47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发展专题为了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外商投资方式,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于2009年11月25日出台了《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国务院第567号令),随后国家工商总局于2010年1月29日出台了《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国家工商总局第47号令)。上述二令均自201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此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打开了大门。但从登记部门一年多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登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370户。各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设立不多,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外资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与股权投资市场的需求增长相差甚远。究竟我国目前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之道呢?本期特编辑两篇相关文章,以与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文从"洁丽邦"要求确认股东身份案谈起,分析研究一人公司组织形式变更的价值,并结合主审法官的意见分析在变更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最后提出笔者关于完善相关立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