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标志设计形式感民族风格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观点认为,标志设计国际化,就应该是“符号国际化”,而“符号国际化”的最好出路就是走形式感民族风格的道路。甚至还认为越是形式感民族化的标志设计就越是国际化,因为世界性包容了民族性,只有坚持民族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世界性。文章针对这一观点,提出在艺术设计中,要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但在标志设计上片面强调形式感民族风格的观点,是“标志设计国际化”思维上的一误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就要调查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不足之处,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群体性特征。高校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原则,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全员育人机制,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突破“知行不一”的困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4.
时尚创意及其生成,显然离不开一定的民族文化语境.在这里,民族性的存在不仅是基础性的,它还是经由民族间性通达世界性的前提.同时,作为时尚创意之源,民族性及其文化认同,是相关于这个世界及其广泛性而存在的,而且还是世界性文化认同所不可或缺的.在全球化的语境里,世界性的时尚文化应当成为基于民族性的多元时尚文化.而且,时尚创意与设计的实现,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生成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语境里,时尚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将获得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供求视野中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如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内容陈旧、供给方式粗放等问题。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需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发掘各方面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精日言论等有害信息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诱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危机。必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体系不明晰、考核评价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困境,需要推进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期待的全面性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知情意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动精神、锤炼劳动技能,因此高校要着力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劳动教育体系,树立“综合育人”观,坚持劳动教育考核“知”与“行”统一,建设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担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这个生机勃勃的群体在敬业方面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前途发展。但高校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有所缺失,敬业价值观不仅对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意义重大,而且对将来步入社会更是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五个方面对策,即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对价值观的培育、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敬业价值观教育、大力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以及利用媒体平台对敬业价值观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10.
“仁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仁义”精神的内涵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仁义”精神的教育途径主要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仁义”思想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自”精神是全国妇联为激励女性奋发图强,立志成才而提出的。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优秀群体,对其进行“四自”精神教育与培育非常必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有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女大学生“四自”精神教育与培育。针时这些制约因素,本文以湖南女子大学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女大学生“四自”精神教育与培育的基本构想与措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红色影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影视"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运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利他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为此,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创造的又一座不朽丰碑。抗疫精神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蕴藏着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于系统研究和深入挖掘。着眼于抗疫精神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从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抗疫精神包含哪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精神特质,来探求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生全球公民素养的培育关系到学生如何致力于未来生活和人类拥有怎样的未来,理应是历史价值观的要义所在。"全球意识、世界公民责任认同、世界和平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球公民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全球公民素养培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民族情怀和世界意识,弘扬时代精神,培养批判和理性思维,关注现实世界,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增强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关注全球利益和人类未来。  相似文献   

17.
素养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实业的走向.本文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财贸素养教育为一个研究视角,谈高校辅导员在财贸素养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敬畏意识,让同学们肩负起责任,成为“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新时期财贸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诠释,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精神,是人的本性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雷锋精神对巩固大学生爱国信念具有支撑作用,对培育大学生敬业精神具有催化作用,对提升大学生诚信境界具有推动作用,对形成大学生友善情感具有浸润作用.在高校中应使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从而实现以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栋梁,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培养大学生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与义务。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树立辅导员的良好形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班风,营造学风,重视环境的影响;创新方式,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来自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同样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体制健全、职能完善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还存在重视不够、师资不足、投入不大、效果不好等短板。针对民办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抓好“一个中心”、要办好“两份刊物”、要用好“三个网络”、要管好“四个平台”、要建好“五个机制”,在具体实践和路径探索上下功夫,着力谋划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