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薇 《大众商务》2010,(16):216-216
以《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为案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的关系。译者的理解和表达具有创造性品质,译者的选词取向,对意识形态和对文化的了解都是译者的主体性行为,译者的主体性介入客观存在且不避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中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译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在第三人称代词翻译时各采取人称重复及人称替代的翻译策略。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两种翻译方法带来译文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本质是转换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风格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小说语言有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两种。从我国开始发展翻译理论,一直争论语言风格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定义。基础此,主要从风格翻译视角探究了《傲慢与偏见》译本的对话、句子结构、独白、语言表达能力、译本选词以及译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论语》,在西方社会成功地传播了中华文化。然而辜鸿铭的翻译却被认为不忠实于原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意义。辜鸿铭的归化策略既符合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也是译介弱势文化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简·奥斯丁前期与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劝导》的对比分析,从婚姻观、理想女主角和理想男主角三个角度论证了简·奥斯丁随着阅历丰富和对人性以及社会的观察探索,作品日益变得成熟,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以<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为案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的关系.译者的理解和表达具有创造性品质,译者的选词取向,对意识形态和对文化的了解都是译者的主体性行为,译者的主体性介入客观存在且不避免.  相似文献   

12.
18、19世界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浓烈的资本主义特色。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一书来透视当时英国社会当中的阶层观念、生活习俗、私有领地等社会文化,还原一个真实的英国社会文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意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的时代风尚。这一翻译现象使晚清侦探小说译者经常被指责为对原文不忠和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研究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不可忽视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许多社会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在翻译中,译者在处理两种文化、参与权利构建时,应做到对弱势文化保持应有的尊重,使得译者、目的语文化、原语文化以及原作者之间的诸项权利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7.
隐性权力话语对译者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译者面对文化差异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译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化差异所做的诸多选择既是两种权力话语碰撞与较量的结果,也是译者主体创造性发挥的产物。在对译本的历时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既受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中各种复杂隐性权力话语操控,同时又通过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社会、文化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描述了四场婚姻。纵观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从未有一部作品能像《傲慢与偏见》那样关注未婚妇女对婚姻的态度,可以说这部作品集中地体现了奥斯丁的婚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是让读者领会到它是作者成功进行人物创造的典范之作。本文试从作者创作的不同男女形象的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的反差中,思考《傲慢与偏见》中不同人物的婚姻选择及人物行为动机与意愿相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奥斯丁所处时代社会状况以及她的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使她形成了独特的小说风格。《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作品中最受公众喜爱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的阶级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她认为头衔有时候代表愚蠢;幸福的婚姻在于双方财产、社会地位和性情才智的门当户对;同一个家庭里,子女的身份地位存在差异;英国当时的社会流动性大,贵族与中产阶级并存,生意人地位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