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能否提升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对区域自主创新联盟进行了研究,并对基于自主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目标、整合模式和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加速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必将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围绕地方(市、县)“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及2001-2015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纲要的制订,对新时期地方科技计划工作如何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借助政府科技基金提升区域科技实力和科技创业氛围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也设立了政府科技基金。在探究政府科技基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科技基金主要应通过激励创新、扶助创业、便利融资、优化服务,促进区域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发展环节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区域经济长期、高速、健康的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实现基金管理中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对于改进基金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制定了科技创新五年(1997-2002)规划。制定这项创新规划旨在改变韩国科技现状,并有效地对付由此而产生的挑战。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10个领域里选定核心项目,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执行。这是一项行动规划,其目标在于获得可靠成果。从这方面来看,它与概念性中长期规划不同、它是一项全国性规划,有中央各部门和自治机构参加。韩国政府执行这项规划是要使韩国的研究开发能力提高到G-7国家(七国集团)水平。韩国希望,通过战略性技术的创新以及它对促进科技活动的渗透作用,在对世纪初实现这个目标。科技创新五年规…  相似文献   

5.
珠海市委书记、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方旋同志的专著《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已于2002年10月出版)是一部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力作。这部著作以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模型,阐明了科技创新促进区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粤港澳区域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粤港澳区域三地之间地域、文化、制度等所存在的差异,因此增加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针对粤港澳的区域特点,在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现状和创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三个子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粤港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对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进行基础性研究:阐述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内涵、关键要素以及特征等基础理论,研究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科技计划、科技经费与财务标准协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原  王宏起 《技术经济》2008,27(12):36-42
为有效掌握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科学、客观地制订区域科技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配置系统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001--2005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科技指标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在完成效度与信度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拟合结果分析了主体结构及其对配置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根据我国当前情况采用基于科技计划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首先,描述了西安市科技服务业现状,总结出现有问题,明确了西安市科技服务业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分析西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西安市科技服务业战略定位及其资源整合模式,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业资源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对于调整完善项目经费安排、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改进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地方科技计划设置及属性,把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分为技术开发类项目、科技支撑类项目及基础研究类项目三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等原则,结合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三个阶段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规划应包括3个方面,即区域分布规划、组织功能规划和信息网络规划,并以大庆市为例,说明了3项规划的具体实施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国家的制度创建过程中,我们都不能否认政府所发挥的强大作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例外.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科技强国.政府在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何种方式发挥这些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正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制度建设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农业资源整合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处于发展更低阶段的中国 ,与高收入东北亚国家和地区整合农业资源 ,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各方的根本利益所在。各国和地区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水平分工 ,农业的垂直分工 ,是现阶段农业资源整合的具体形式。这需要各方、主要是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集团克服短视 ,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证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支配地位,然后分析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四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时滞性及其影响因素。由于科技创新作用于经济发展存在时滞性,因此有必要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型及其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采集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以项目的共性要素,进度、技术、队伍、经费、管理和环境等,作为监控的信息,应用风险监控的有效方法和模型,从项目风险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旨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评估项目的未来状态,预测项目可能发生的问题,判断项目发展趋势等方面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进入到制定科技创新规划的新阶段。为更好地学习国外经验,选取制定过7次科技创新规划的西班牙为对象,在梳理其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西班牙国家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2013-2016)》的制定过程和主要结构及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继而分析了西班牙科技研究与创新规划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其对中国制定科技创新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省校合作模式,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实现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等进行探索,为大学与地方的合作发展探索有效的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应成为区域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将到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的五年规划中,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予以创新。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需求体现在:区域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应转向缩小政策单元、强化战略针对性;主体功能区战略应从理念创新阶段步入深入实施阶段;城镇化应从集中、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入多样化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指导思想应从扶持绝对贫困转向扶持相对贫困。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采用类型区和政策区两个维度共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约束型、限制性政策的运用;明确主体功能区深化的路线图;适应国土空间精细管理的要求。未来经济地理学在面向区域治理体系创新时应围绕以下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加强地域功能成因和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升对地域空间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预测能力;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能力;加强区域政策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提升基于区域发展调控机理和途径研究的决策支持能力;加强数据、模型、研究方法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地理学科的科学水平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选取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三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区域科技需求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这一指标体系,对北部湾经济区科技需求强度进行评价,并与广西各经济区、区外地区进行比较。北部湾经济区的科技需求强度处于广西中游水平,高于广西平均水平也高于湖南、贵州,不过远低于广东。修正、建立产业科技需求强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科技需求强度。对北部湾经济区科技需求强度变化趋势的预测,表明其未来几年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应做好北部湾经济区所需科技的廓清、遴选工作,确定科技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内容,以此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