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收入差距小的国家,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福利水平高,社会都较稳定;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如果实施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收入分配调节政策,社会也可能不出现大的动荡;收入差距巨大的国家,如果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滞后,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发生社会动荡和政治频繁更迭。本文分别研究了国外收入差距状况不同类型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并对这些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为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为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政府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税收制度来调节高收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等措施来调节低收入,取得一定效果。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措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为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政府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税收制度来调节高收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等措施来调节低收入,取得一定效果。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措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和不平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德国很好地体现了公平和平等原则。该文分析了德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探讨了德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经验,得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为中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同样遇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难题,为了保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先后在劳资集体协商制度、反垄断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分配在内的社会分配体系和收入调节机制。研究发达国家调控收入差距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缩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而不同的学者在调节方法问题的认识上有所差异。庇古的收入转移理论、布坎南的收入分配不公矫正理论、哈耶克的累进税制和比例税制协调运用理论、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理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调节方法论。文章在简述这些代表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中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因而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较为复杂,其主要表现为居民整体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的总体经济运行还算平稳,但是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使得低收入人群生活更加艰难,心理失衡加剧,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基础。没有社会的稳定基础就没有整体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能,如何合理地缩短收入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进来,同时留住国内优秀人才加入祖国建设中,长期形成良性循环,对子孙后代的发展也很有利。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收入分配格局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二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公平作用;三次分配不透明、非法非正常收入扰乱分配秩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不利影响。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1.
税收与收入分配:基于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税收分配作用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税制设计方案的差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累进综合个人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临着更高的管理成本、遵从成本、经济效率成本和政治成本,因而可能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最优策略。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在合理确定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家庭人口数量及就业状况对费用减除标准加以细分。在商品税方面,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将更多奢侈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与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相似文献   

12.
论收入差度与分配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是当前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将其控制在和谐适度状态应当是收入分配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的收入差距为和谐适度,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除国际社会常用的基尼系数外,能否找到更简明、直观、科学的标尺,是文章研究的核心.文章首次用"差度"作为衡量差距的尺度,在对世界121个经济体的时序和截面收入差距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收入差度评判标准;进而提出确立收入差度控制目标,建立收入差度预警机制,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琪 《经济经纬》2007,(2):24-26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一个结果.对过大差距的调节,包括对不合理差距的治理,应从制度创新与完善、发挥市场、政府及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容忽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考验着经济增长的公平性,要正确认识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不能将其作为政府对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作为的借口。当前,应该高度警惕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Using political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inter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ones, the income gap am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paper states that becaus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ism manufacture style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dominates the proces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one is difficult to be narrowed, and the income ga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enlarge.  相似文献   

16.
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累积对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居民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其累积过程中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家庭居住地的经济环境和政府行为对家庭社会资本的累积无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累积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区别对待收入分配领域的正常差距和分配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中的正常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发展的动力,必须予以承认.对于违反了社会公平原则、损害了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非正常收入差距,需要政府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呼声的前提下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分配正义和公民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两会”后政府重点研究问题,章侧重收入分配问题的经济学探讨,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矛盾构成机理,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技术变化与收入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为背景,运用美国商务部经济统计局生产率数据库,在此较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工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技术变化模型。通过模型以及与经验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研究,指出技术变化引起工人工资不平等的两种渠道;直接的途径是对于既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来说,新技术能生产更多的产量;间接的途径是资本从非技能工人流向技能工人,从而使得前者的人均资本在技术变化前变得更少,本文的结论是:运用革命性的新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最终主体,人力资本水平之高低越来越影响到最终经济的财富的总量。  相似文献   

20.
Endogenous Ferti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wth and fertility via income distribution in a model in which fertility decisions are motivated by old-age support.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f an economy from a stage of increasing fertility and low growth to a stage of low fertility, high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high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