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思想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体现。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需要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校园文化、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全高校规章制度、邀请知名专家讲座等途径来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公民不仅是美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基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社会构建实践平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推动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3.
生态兴衰关乎人类文明兴衰,亟须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围绕“如何认识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文明传统生态观,从全球视域和人类福祉出发,立于今天的世界大变局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国家发展利益与整体人类利益,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引领中国做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创新与率先实践,并为建设美丽清洁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实践者。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四位一体”的培育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5.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以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使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根本及保障。目前,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因素有生态环境意识淡漠、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监管缺失等。应从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养美好心灵、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之“美”既是天蓝水绿的生态美,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通人和的和谐美.如何选择“美丽中国”建设的合理途径,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基于对“美丽中国”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党中央多次会议中提出的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本文论证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质和核心在于推进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从行政区和类型区两个角度,对分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显示了党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全国各族人民应该统一思想、意志坚定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拼搏、锐意进取,早日步入“美丽中国”.文章依次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义、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进而提出了十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彭浩  陈新 《经济研究导刊》2013,(31):243-24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空气污染、环保产业发展等备受关注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当前成华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探讨成都主城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成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是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客观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要求,构建了包括环境美丽、生态修复、资源节约、降污减排和制度建设等五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对其形成机理和主体驱动力特点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地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以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合力。在中微观层面,要促进驱动要素层次的协调优化;不仅要注重发挥法律与公共政策、资金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要重视和增强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全球性绿色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国情,针对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涉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消费、实施绿色新政等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经济思想具有继承性、实践性、和谐性、文化性等特征,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走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年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人群,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对自身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建设美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充满信心和期望。为了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青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代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素养,增强其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表现形态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中国的实际,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提出要发展生态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树立生态文明观,指引体验经济发展方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增强体验经济发展动力;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体验消费群体;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验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经济理性为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立下过历史性的功劳。当人类的经济规模尚未对生态平衡构成威胁时,经济理性是正确的;当经济规模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范围,破坏生态平衡时,经济理性就得让位于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有更广阔的鸟瞰视野,更高的观控水平,把经济理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自己的体系之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充满生态智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反过来又可以对前三个文明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助于我们确立更加科学、完整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更加均衡、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公民权利更有保障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生态批判,同时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之路。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生态理想,生态文明是生态理想的现实化,生态理想的现实化有赖于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应当遵循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