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四点新要求,即契合自身办学目标,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因此,要凝练金融学科方向,加快学科团队建设,改革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建设具有应用型和地方性特色的金融学科模式.  相似文献   

2.
金融学科的发展依托于金融业发展。金融学科的建设在当前需要关注金融学科究竟属于经济学还是属于管理学、金融学科能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新发展。金融学科建设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又要立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拿来主义”不是最佳的选择。金融人才培养要分层次,要考察和判断社会有些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均要建立在金融研究深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不仅推动着我国传统金融业发展,而且对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难以实现培养出高质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梳理文献分析了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阐释了传统金融专业结合金融科技现实进行教学改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建议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体系,合理设置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出金融科技背景下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改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金融学科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观金融理论部分融入宏观经济学当中,微观金融学开始居于金融学科的正统地位.而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思路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格局,这不仅拉大了我国金融学研究、教学与世界金融学发展前沿的距离,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应当对我国的金融学科重新整合,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5.
传统金融行业在新兴技术的冲击下不断变革升级,当前已然步入金融科技时代.本文以江苏省某财经高校金融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系统分析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深度挖掘金融科技时代对学生课程及培养方案的评价与设想.综合全文研究,本文认为高校应从加强自学平台的优化和完善、增加金融与科技学科交叉比重、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融合三大维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现金融科技时代金融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激发了有关金融与信息科学之间如何进行学科融合的思考。文章基于这一思考,在引入金融信息化基本内涵与人才定位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瓶颈。最后,结合"学科框架"与"课程结构"设计,给出了构建该学科的具体实践思路,并结合"教学模式"分析,给出了发展该学科的战略路径及各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从而为财经类院校建设金融信息化学科提供了思想借鉴与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道许 《银行家》2015,(2):23-25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新中国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升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2015年1月20日1 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周升业教授对中国金融学科和中国金融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德巨大贡献。周升业教授的逝世,是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8.
《金融研究》2017,(8):F0003-F0003
为促进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提高金融理论的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实务的探索和创新,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于2013年决定设立“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的评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发现具有创新理论的优秀作品,强调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在学术成果上具有引领功能,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金融学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自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智慧金融"受到重视新科技应用的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条件,也应该占领这一"智慧金融"的制高点,从而缩小与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的距离。对于高校金融学科来说,"智慧金融"将引起教学与人才培养上的新一轮改革。  相似文献   

10.
稿约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1):121-F0003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双月期刊,本刊立足于"探索金融理论、传播金融文化、聚焦经济热点、树立精品意识、鼓励学术创新"的办刊宗旨,刊文范围以金融学科为核心、财经管理为基础、兼顾法律、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学科,主要栏目有《金融理论》《金融实务》《金融政策》《经济理论》《财政与  相似文献   

11.
稿维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双月期刊,本刊立足于"探索金融理论、传播金融文化、聚焦经济热点、树立精品意识、鼓励学术创新"的办刊宗旨,刊文范围以金融学科为核心、财经管理为基础、兼顾法律、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学科,主要栏目有《金融理论》《金融实务》《金融政策》《经济理论》《财政与税收》《财务与会计》《企业管理》《探索与争鸣》《比较与借鉴》等。本刊注重学术性、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金融教学与金融工程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特点,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专业要求进行了论述.以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为目的,时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进行了系统结构优化,构建起了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刘炎  张学奇 《中国外资》2010,(24):43-43
本文根据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学科交叉、专业整合的特点,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专业需求进行了论述。以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为目的,对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君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进行了系统结构优化,构建起了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提出和构建政策性金融学是自然历史规律和经济金融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策性金融学是专门研究政策性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政策性金融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政策性金融这一宏观现象的产生、发展及运动的规律.政策性金融学可以整合在POF-SFE框架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既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包容发展的机会,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居民、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素养的提高则是化解风险、防范危机的关键所在与治本之策。通过研究现状的回顾,在明确金融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思路和构想。金融素养研究将完善和丰富金融包容、家庭金融的实证研究,从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及政府监管主体三方面寻找提升金融素养的不同途径和渠道。引入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学科工具,强调经济主体的金融满意度,以及区域差异化、城乡统筹化的金融教育策略。该专题研究对促进我国各区域的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金融工程》课程的地位和价值金融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它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作为现代金融的集中体现,金融工程牵涉到金融产品的定价、创新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研究》1996,(5):37-40
论金融工程学的发展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是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涌现的一门最尖端的学科。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达到高潮的金融创新只是金融工程的雏形,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挟西方...  相似文献   

18.
现代金融学科是具有"学科群"特征的复杂体系,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但需防止短期行为;应通过打造金融学的分支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去攻占学术高地,应重视学科的交叉培植与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是江西省金融学会成立、会刊《金融与经济》创刊40周年。40年来,江西省金融学会团结会员单位、金融工作者,在金融科研、学术交流、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江西省经济金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会会刊《金融与经济》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立足江西,面向全国;立足学术,面向实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学术研究与实务探讨相结合的办刊理念,主要刊载金融、经济、金融法等学科的高水平研究论文,自2000年起已经连续六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值此40周年之际,特面向全国金融从业者、《金融与经济》的广大作者和读者开展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0.
张伟 《中国金融》2005,(6):34-34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90年代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0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要弄清金融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仍然很困难。应该说,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它是一门交义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投资者与厂商的金融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