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梁艳芬 《国际贸易》2007,(11):32-36
200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增长率超过5%。与过去几年美国经济一支独秀的增长模式不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预计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发达国家中,欧元区和日本在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于2007年第二季度增长速度放慢;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次债危机继续困扰着美国经济,上半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2·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尽管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且日益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金融及原材料市场 世界经济 油船和干散货市场都走势强劲.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油船市场表现良好;干散货市场则由于中国数量惊人的钢铁产品输出而火爆.在9月份,中国的生铁同比增长了25%.在今年前9个月,中国生铁产量占了世界产量的34%.  相似文献   

3.
从1978-2005年,中国城乡就业总规模从40152万人增加到75825万人,净增加35673万人,累计增长88.85%,平均每年增长3.29%.从长期平均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27年全国总就业增长速度很快.这正是中国同期国民经济实现年均9.6%的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但是,中国就业增长出现了阶段性减速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总就业年均增长5.29%,90年代降到1.13%,本世纪头5年进一步降到1.04%.最近3年,虽然经济增长每年都超过了10%,但全国总就业增长分别只有0.94%、1.03%和0.83%.就业增长阶段性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贸导刊》2005,(21):17-17
一、世界经济平稳增长200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1%(按PPP方法核算,下同),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2005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最新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为4.3%,呈平稳增长态势。受国际原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双赤字急速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从2004年11月开始迅速放缓,时间、速度都比预期的更早和更快。但是随后,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恢复稳定,主要原因一是各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支撑,企业获利能力有所改善,投资者信心提升;二是美国、…  相似文献   

5.
近2 0多年来,中国的GDP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依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SOLOW模型中影响产出的各主要因素,结合相关实证研究的研究结论,归纳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因。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金融及原材料市场 世界经济 受原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除中国外,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表现不佳.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而世界其他地区石油消费量同比仅增长了1.3%;中国的生铁产量同比增长了27%,而全球其他国家的生铁产量同比仅增长了0.6%;中国的铝产量同比增长了17%,而其他国家同比仅增长了1.3%.  相似文献   

7.
《化工科技市场》2006,29(10):62-63
随着中国成为亚太地区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世界主要油墨制造商都在中国进行了重大投资活动,如:东洋油墨、SakataInx、DIC、富林特油墨、东华油墨等。中国作为世界第4大油墨生产国,油墨产量约占世界6%。目前,中国拥有印刷油墨综合年产能力约25万t,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油墨市场的总量为每年50亿人民币。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油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年产量同比增长14.5%。  相似文献   

8.
武平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约9.89%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高增长,低就业"局面持续存在,尤其世界范围遭受金融危机侵袭以后,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通过我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197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就业弹性的比较分析,显示了我国自1990年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像巴西,印度一样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FDI及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利用FDI及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FDI和出口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FDI也是出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可见,利用FDI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与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反之外部经济的不稳定性会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望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低迷态势,但中国顶住压力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25%左右,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为世界所瞩目."九五"期间,以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年均增长率达到8.28%,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这方面的特点很多,这里主要论述两个大的特点。(一)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格局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及原材料市场 世界经济 中国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中国上半年的石油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前7个月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了37%,钢铁产量同比增长了22.5%,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了55%,达到了950万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汽车市场——新千年的成功故事近年来,中国迅速赶超日本和欧洲主要市场,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随着预期20%的年销售增长,中国也注定在未来3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中国也将在2015年之前跃居世界汽车市场首位(图1)。  相似文献   

15.
金融及原材料市场 世界经济 今年夏季,干散货市场经历了一次暴跌,运费指数甚至低于去年市场曾出现的最低点.另一方面,在拉动世界干散货市场的引擎--中国,据报道6月的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了17%,生铁的产量同比去年增长了41%--而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生铁产量减少了5%.此外,第二季度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同比减少了1.0%;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同比增长5.5%.  相似文献   

16.
周琦 《中国市场》2011,(44):98-98,100
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的救市举措都有可能再次造成"滞胀"的局面,中国也不例外。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本驱动型,而该种经济增长模型则具有造成"滞胀"的隐患。中国经济增长应摆脱资本依赖,采取各项措施启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综述 1.需求市场:一派繁荣 得益于世界经济回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呈超常规式发展,比上年增长37.1%.巨大的贸易需求带动我国外贸集装箱运输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8.
一、国内快递业现状分析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促使快递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目前中国快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而且每年还在以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国际快递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民营快递更是如雨后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处东亚,在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改革政策20年来,对外贸易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增长速度最快、最活跃的经济部门,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8%,其中:对外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5.8%,高于刘外贸易进口13.7%的年均增长率.制成品出口在出口结构中的比例持续稳定地提高,1980年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49.7%,1997年提高到87%.对外贸易市场趋于多元化.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林珏 《国际市场》2002,(9):17-17
受"9·11"事件影响,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严重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欧美日经济仍处于不景气状态.今年年初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专家曾预测中国受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影响,出口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贸易赢余将减少.但是2002年1-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额221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其中出口额1159.9亿美元,增长13.2%,贸易顺差104.3亿美元虽然对日本、欧盟出口增长缓慢,但对美国、香港、东盟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1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