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不良资产定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出售是现阶段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手段,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产合理定价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现行的定价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只有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决定及价格的宏观、中观、微观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才能构造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银行健康发展,也制约了银行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企业外部法制环境下不甚理想,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部分企业拒不偿还银行到期贷款或借合并、分立、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等多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大大增加了银行资产风险。为配合全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战略性任务,本文就如何从法律上保全和清收银行资产,结合实务中难点疑点,系统介绍在保全及清收不良资产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全行不良资产降低,实现全行资产彻底扭转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一类是从事正常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种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类是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本文着重对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刘志峰 《现代金融》2005,(10):21-21
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降低不良资产既是银行工作的重点,也是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银行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降低不良资产上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5.
读者观点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分析银行不良资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即质量比同类的正常商品低劣,不能按劳动价值论去分析价值,比较适用的是效用决定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效用所决定的。银行不良资产的效用是指银行不良资产本身所具有的获利能力,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态一般有债权类资产和抵债实物类资产两种。 (一)债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价值是由企业的整体效益决定的。由于银行不良资产偿还资金的来源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增加的收益,而是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现金流量,所以债权类资产的价值最终是由企业的  相似文献   

6.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日益升高、坏账频发,银行利润遭受严重侵蚀,本文力图寻求借鉴资产评估方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应用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认为这不仅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还有助于效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积压压力。  相似文献   

8.
张军 《新疆金融》2005,(1):38-38
自从银行采取了核销不良资产这一举措后,账销案存后的这一块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就始终困扰着银行。许多当时比较清楚简单明了的案子,变的复杂难搞,银行资产进一步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处置方案,如资产证券化、央行收购、债转股、组合资产打包拍卖、利用社会力量委托处置、与地方政府合作处置、吸引外资参与资产重组等,但没有一种已经获得共识并在全行业推行。在我国,处理不良资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不良资产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银行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不良资产,银行经营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探索一套长期稳定的不良资产处置办法,建立完整规范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转变股份制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的清收化解模式,积极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刻不容缓。按照承认历史、锁定风险、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面对现实,承认存量不良资产 的历史损失,严格控制增量不良的资产,有步骤地消化不良资产,探索经营与管理不良资产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赵琳 《新疆金融》2005,(7):13-14
一、当前银行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难点 (一)影响资产质量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随着近几年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消化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剥离等政策支持,不良资产连续实现了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率的“双降”,资产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确保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良贷款反弹依然存在。受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约束要求和信贷资产质量控制要求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和信贷资产增长速度必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贷款资产所表现出来的在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和额度配置等方面的不合理性没有根本改变,限制和退出行业、产品和客户贷款余额仍然较大,既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又因流动性影响使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受到阻滞。新疆金融市场总量有限,受区域环境的约束,信贷投放空间狭窄,导致信贷投放集中和关联担保严重等,“啤酒花”和“德隆系”事件充分暴露了这些方面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何川  丁永明 《新金融》2004,(8):45-45
要实现贷款出售必须首先在银行不良资产中选出具有或预期具有相对稳定现金流的不良资产作为用于出售的资产,如果不能得到这些资产,那么贷款出售将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前,温州共有16家银行机构,一个农合系统(以下简称16 1银行机构)。2007年银行业总资产3713.37亿元,不良资产23.61亿元,占比0.85%。今年以来,不良资产及其占比又出现了"双降",不良资产下降1.71亿元,占比为0.71%。在现阶段,信贷资产仍然是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风险最大的资产,因此信贷资产决定了银行的经营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银行不良资产从广义上讲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造成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损失;从狭义上来看,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由于种种原因借款人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造成银行损失全部或部分贷款.本文所指不良资产系狭义上的银行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5.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 ,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 ,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银行在信贷业务中 ,按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 ;相反 ,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 ,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 ,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 ,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不良资产。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危害近年来在金融性报刊公布的个案调查显示 ,不良资产占比在20 %以上 ,此比例也被专家学者及人行总行所认可。1994年末 ,全国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沉重的包袱。国际经验表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银行危机的重要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又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处理本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的金融工具。我国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制度性障碍、技术性障碍和环境风险障碍。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改善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建议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中国政府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开始处理困扰其银行体系多年的不良资产问题。根据市场评估机构对银行体系一半的贷款所做出的评定,很明显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了。政府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将国有四大银行的坏账资产剥离到新成立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金额约为1700亿美元。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并将所得收益上交政府。  相似文献   

18.
股份制银行不仅要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决地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新的不良资产。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管理“大保全”迫在眉睫。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求真务实的态爱,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和控制不良资产损失为目标,适度扩大不良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延伸不良资产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全新的问题客户管理系统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实现由“小保全”向“大保全”的体制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了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这一目的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完成不良资产的收购任务后已经实现。在这以后,金融风险就转变成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资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地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多种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或转轨国家,不良资产的处置部是开放式的,不能局限予园之内。处于转型经济中的中国,通过利月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围际市场,  相似文献   

20.
张杰 《中国金融》1998,(9):19-19,21
谈搞活企业与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张杰搞活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偿贷能力,是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提高银行自身效益的根本途径。一、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困难,充分发挥银行的服务监督和调节作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增强造血功能企业是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