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尽管当前各家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时能严把抵押担保人资格的审查、抵押资产评估、抵押物登记等重要关口,但抵押贷款的风险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法律风险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个人汽车金融业务发展较快,各家金融机构也竞相争夺这块蛋糕,如何防范此类业务的法律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个人汽车按揭贷款通常做法是个人汽车抵押加汽车经销商担保的方式。由于淮南市的汽车经销商的注册资本不高,担保能力有限,单纯依赖汽车经销商提供保证担保发放个人汽车按揭贷款,风险太大,应当立足于车辆抵押、第三人和汽车经销商担保。为此,现结合淮南地区的实际和我行的操作实践,就个人汽车按揭贷款法律风险防范问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发行在合规经营中应规避的法律风险有:存款业务方面的法律风险,超范围贷款的法律风险,担保操作不规范的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开展合规经营的措施有: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准确把握存款业务的范围,办理贷款业务时要避免担保抵押无效,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4.
魏岩 《金融纵横》2007,(5):64-64
尽管当前各家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时,能严把抵押担保人资格的审查、抵押资产评估、抵押物登记等重要关口,但抵押贷款的风险仍不容乐观,突出表面在法律风险上。  相似文献   

5.
当前房地产抵押是商业银行普遍接受的贷款担保方式,也是最主要的贷款担保方式。本文阐述了房地产抵押的基本属性和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实际业务中房地产抵押存在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完善银行管理、监管措施和优化市场环境等角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一、房地产抵押的基本属性和重要意义(一)房地产抵押的基本属性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房地产抵押  相似文献   

6.
胡汉军 《武汉金融》2001,(12):44-46
笔者通过32作实践,总结了抵押担保贷款法律风险的几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而抵押或担保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及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保障政策。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风险保障政策的效果不尽人意。起到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作用。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保障政策做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张昕 《上海金融》2007,(7):79-81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由于在诸多制度方面还不健全,如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多元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违约风险定价机制缺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等等,造成了自身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不强。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在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通过信用评级、债项评级、政府担保、保险、法律、业务创新等诸多渠道加强贷款违约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相似文献   

9.
宋志宝 《时代金融》2014,(14):177+181
目前我国各类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在向银行进行相应的贷款,贷款的总额不断上升。在企业贷款的总额中,中小型企业贷款比例逐渐增多,而银行为了防范相应的贷款风险普遍采用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但是抵押担保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而这种风险迎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的被放大。我国银行的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单拿抵押风险来讲,就会出现担而不保或者是抵而不押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对抵押担保的含义与操作以及对法律的清偿权利等方面的把握不济,出现了相应的漏洞。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分析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韩斌  王丹 《海南金融》2010,(5):46-49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房产地市场发展迅猛,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项目货款相应增多。本文对当前海南省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工作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银行发放贷款以在建工程作为抵押担保方式存在的法律风险加以分析和总结。对如何进一步防范化解此类贷款的法律风险,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便为同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万丽 《现代金融》2010,(7):45-46
《物权法》颁布后,为我国担保法律体系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担保制度——浮动抵押。这一制度的引入丰富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担保方式,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主体和信贷业务空间。但由于浮动抵押贷款业务具有不同于传统抵押贷款业务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银行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风险.商业银行在业务操作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近几年发展迅猛,被银行业视为低风险业务,但其风险也不可忽视,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为了应对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如:改善个人信用风险的识别环境;加强信贷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加强法律跟踪,防范法律风险;健全个人住房贷款评估、担保制度;加强对国家房地产政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第一,再造信贷审查与贷款发放流程,加强贷后管理,确保贷款审批条件和抵押担保及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形成,问题主要出在操作上,贷款“三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实是主要原因。有必要再造信贷审查与贷款发  相似文献   

14.
一、信贷风险监督的内容 1.贷款政策的监督.即检查一定时期贷款政策的选择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自身业务经营状况.一是要监督检查有关资产流动性、贷款结构、抵押担保标准、贷款协议标准、还款条件和贷款审批权等政策标准的执行情况,看其是否能带来风险及风险大小程度,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表明中央银行的观点和要求,依此来帮助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二是监督检查贷款的发放、运用与收回是否与其确定的贷款政策相符,是否有过分冒险的贷款.  相似文献   

15.
受政策、管理、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抵押担保贷款存在的风险隐患越来越突出。银行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全方位风险制衡机制,才能防范、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6.
韩斌 《海南金融》2009,(4):65-66,84
由于抵押担保方式的安全保障性以及经济性的特点.抵押担保方式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得以普遍推广。正是由于抵押担保贷款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与保障性,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分注重抵押担保措施,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思想误区。认为只要设定了抵押担保,就有了退路,有了保障。然而,法定优先权就足以使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贷款项下的有效抵押权存在法律风险。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体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如何解决该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内在要求,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个人类贷款营销和投放力度,个人消费贷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个人消费贷款高速增长过程中。抵押担保是该项业务的主要担保方式,成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缓释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的快速稳健发展。从近几年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抵押担保风险状况来看,虽然各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对抵押担保的流程管理,但仍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昕 《上海金融》2007,(7):79-81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由于在诸多制度方面还不健全,如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多元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违约风险定价机制缺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等等,造成了自身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不强。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在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通过信用评级、债项评级、政府担保、保险、法律、业务创新等诸多渠道加强贷款违约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相似文献   

19.
贾莉  危旭芳 《新金融》2023,(1):30-36
虽有《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支持,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的实践效果却差强人意,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探讨目前影响金融机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在“金融排斥”现象;(2)影响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借款人因素、业务因素、抵押物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为提升金融机构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程,应借鉴金融实践创新,进一步加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主体的信用培育,完善抵押贷款担保体系,完善地方性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保障用地抵押融资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银行担保贷款的现状及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银行担保贷款的现状 近几年来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都能认真贯彻执行<担保法》.《贷款通则》以及上级关于担保贷款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在贷款方式的结构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具体措施方面,采取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将权利质押凭证作为一级档案管理,保证抵押合同列为二级档案管理等手段。比较《担保法》出台前后办理的担保贷款,可以看出贷款质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